14.第十三章 明月共潮生(4)

“中途上来的,问题不大。”谭庆项给她吃了定心丸。

“那就见吧。”她开心起来。

见到同行,总比琢磨该如何谈恋爱要轻松得多。

来的是两个人。

一个金发碧眼,一个黑发华人。

那个华人是个三十岁上下的高个子男人,戴着一副墨镜来,也是留学生的做派。他见到屋里的几个人,将墨镜摘下来,热络地和他们做着介绍。他叫钱源,是仁济医院的医生,旁边那位是他的同学兼同事。沈奚早被谭庆项科普过,北京协和医学堂和上海仁济在国内的地位,对这位前辈很是尊重。

长途旅程遇到同胞,又是同行,谭庆项也很快参与到谈话中。

“这个船医还说,他从未见过中国的西洋医生,”沈奚笑,“先生你一来,又多了一位。”

“盲人摸象,他在海上十年,又能见到几个中国人?”那人含笑,“西方人的固有想法,总会改变的。”

是啊,总会变的。沈奚不由望向傅侗文。

傅侗文礼貌地在一旁,对她轻举了举茶杯,示意他在听。

这微妙的一个小动作,只有她看到了。

“沈小姐,为何会选择读医学?”钱源闲聊着。

“因为我是广东人,接触西医比较早。”

“这样,也对,”钱源笑,“国内的西医是在那边发展起来的,澳门也是。你小时候就会去西医诊所看病了?”

沈奚点点头。

“沈小姐,这样吧。我先说来意,我这位同事在上船后受船长的邀请,去见过了你的病人。在他看来,你完成的很出色,所以他想面见你。问问你,回国是如何打算的,是否愿意去仁济。”

那个英国人也在说,“沈小姐,国内在骨科这里还没有专门的诊室,但仁济已经有了这方面很多的经验,还有,我们仁济医院早已经领先了国内的西医医院。尤其在外科上。”

“现在骨科还没发展起来,你可以考虑跟着我这位同事继续深造,我们仁济开创了外科消毒法的应用,这在中国是最早的。”

沈奚很是意外:“谢谢你们,可我”她看向谭庆项,不太确定,“我是个刚毕业的学生,你们的邀请让我很惶恐。”

两人相视而笑。

钱源解释:“归国的医学生太少了,外科上更少。我们需要更年轻的学生。”

沈奚点点头,大概了解了。

“这船是到上海,请问你们的目的地是?”

沈奚又去看傅侗文:“北京。”

“哦,是北京,”钱源蹙眉,遗憾地问,“沈小姐家在北京?”

沈奚犹豫。

“她是我太太。”傅侗文替她答。

“这样。”钱源更是遗憾了。

原本他会遗憾,可能这位难得归国的留学生,会要去协和,现在看来,她应该只是读书消遣。看这私人甲板就能猜到,这位傅先生家大业大,并不需要妻子抛头露面去工作。

不过两人还是对沈奚很是欣赏,又聊了许久,听谭庆项说到翻译医书,马上拿出来了珍藏本,送给他们两人:“并不是早年的孤本,是手抄本。权当留念。”

是仁济早年翻译出版的中文医学词典、西医略论和妇婴新说。谭庆项在两人在时还没表露,等人告辞了,马上拿起那本词典:“这可是咸丰年间的书,名副其实的第一套西医翻译书。”谭庆项兴致勃勃地给沈奚普及。

这对他在心脏学上的翻译,极有帮助。

谭庆项刚说完,那个钱源又出现,抱歉地摘帽点头,笑着对沈奚说:“方才忘了说,我刚给我们的院长写了申请信,也许马上就能买入一架x光机。如果你以后真的从事这一行,如果你需要,可以给我来信,我会安排你的病人来仁济优先使用。”

“谢谢你。”沈奚被他的这种医者心打动,对他点头致谢。

钱源笑着,将她的手执起,低头一吻:“很荣幸。”

他的动作很自然,沈奚虽被吓到,却没好意思阻止,只是在他碰到自己指背的一瞬,就算是受了礼,急匆匆地收回手。

“傅先生,不会介意吧?”钱源反倒去看傅侗文。

傅侗文把玩着茶杯,微笑着回:“后不为例。”

钱源没将他的话当回事:“是我唐突了,再次告辞,各位。”

访客离开。

谭庆项也不去管他们,连自己女朋友也丢在一旁,只将心思放在了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