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阮棠五岁,应覃才三岁多——一方面是温筠被绑架的事吓出了心理阴影、恨不得寸步不离地守着儿子,连一丝一毫可能有的磕碰都不敢放手,另一方面是他的年纪也确实实在太小了一些。
应家都以为应覃只是因为想跟着阮棠才闹着要一起去学,过段时间就会渐渐忘记了——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应覃却依然时不时就会提起这件事。温筠也很矛盾,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实在不舍得他吃苦,于是就总想着“等他再大一点再说”……一直到应覃上了小学,这时候他已经很久没有提起这件事了,而阮棠的课程安排也已经开始越来越忙碌,温筠也就渐渐忘记了曾经的念头。
但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她去接应覃放学,到了学校才知道当天有活动提早放学,她却没有在学校见到等待她的儿子。
多年前的噩梦几乎再一次重演。
应家兵荒马乱地找了一下午,最后才在应覃的一个同学家找到了他。
或者,应该说……不是同学家,而是同学家里开的武馆。
后来她和应致远再三追问,这才终于弄清楚了原委——应覃从小就很安静,平时在学校也没有什么来往密切的同学,本来和这个同学也没有太多交集。那天提早放学,那位同学邀请其他男生去家里开的武馆玩——应覃居然破天荒地主动询问是不是可以一起去。
应家夫妇终于意识到,应覃的这个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家里是开武馆的,邀请我去玩。”少年不由自主地捏了一下她的手,语气有些不好意思,“我就赖在他家里,后来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就让我在那里学下去了。”
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简单——温筠怕他吃苦,应致远怕他是年纪小、根本不知道学下去意味着要吃多少苦,于是当时应家夫妇和儿子之间还立了军令状,要是能坚持两个月、还能打赢武馆里其他同龄的孩子,才同意他继续学下去。
那时候的应覃体弱多病,比一般的同龄男生都要瘦弱——但他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