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欲开海禁?”辽东若能自己解决粮草,他内心是无比赞成的,连续几年灾情,都要寅吃卯粮了,局面必须有所改变。这样套在朝廷脖子上的绳索就能松一松,他就有余力去修补其它地方了。然而,海禁是太/祖之策,子孙不易其志,是孝道,轻易改变怕遭到众臣反对。
见皇帝的心意颇为坚决,张首辅还是拿去廷议了。
朝廷就没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有人言辞激烈,对开海禁简直和挖他祖坟一样激愤难忍。
祖宗之法怎么能改呢?因循旧制不好吗?不开海禁我们的日子也过得挺好啊?和那些未开化的番邦人有什么好来往的啊?!
“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有的比较理智,讨论起当时太/祖皇帝禁海的目的,主要是某国内乱,就有贼寇跑出来霍霍邻国,骚扰海疆。当时太/祖刚建国,没余力多管,而且天/朝上国对番邦一直以来都有些看不上,没啥好交流的大部分时候还要倒贴,就干脆全面停止海上贸易,后面连私人打渔都禁了,防止百姓与倭寇勾结。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都没活路了好伐?
“此等乱民,就该使严刑酷法驱之!”为什么不回家好好种地,死了活该!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是以为单纯禁海并无遏制海贼之效,反而火上浇油,弄巧反拙。” 或许禁海以前有用,但现在是反效果啊,必须拨乱反正!
皇帝在上面听得越来越不耐烦,怒了:我没说开海禁啊!
番邦关我什么事?倭寇关我什么事?渔民没活路了关我什么事?哦,这个和我有关……
但我只是想要喂饱我的少将军而已啊!
朝廷众臣:……
皇帝爆发之后,朝廷静默一瞬,终于能回到正题上好好说话了。
姚晨奏疏的内容有二:一是增设海港,利于海运,虽然朝廷没有对外贸易,但海港仍然保留了不少,基本都是为了漕运,海船沿着东部海岸线运输货物,缓解内陆和水运的压力,这点通过不难;二是获得官方合法出海打渔的资质,这个就是引发争议的地方。
从律法上来说,百姓私自下海打渔是明令禁止的,可现在已经比较宽松,法令不废而废,南方沿海地区官府大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