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待汉军再调拨一部兵马前来落营,与关兴部形成掎角之势,河西联军再想有作为,恐难矣!
但此建议,却被贾栩否决了。
同样,他理由很充分。
河西联军看似声势浩大,但来源太杂且成军时间太短,号令难以言行禁止。
最令人担忧的,乃是甲胄不全。
三万之众,披甲率不足两成,且皆是皮甲居多;唯有各将率、豪右及羌胡部落首领的亲卫方身披铁甲。
且不说这些私兵亲卫,贾栩无法强令聚集。
就算彼此同仇敌忾、不分彼此死力而战了,亦不过仅仅八百余人。
而关兴部则是不同。
在先前数次试探攻坚之时,他也亲自临阵观战,那临时安扎的汉军营寨虽不算坚固,但士卒皆披甲、军械精良,强弩极多!
就连那十矢俱发、可射杀战马的巨大“元戎弩”,都耸立着四十座。
再者,久经战事的贾栩还发现了一点。
每每魏军试探推近时,汉军营寨内的士卒阵列森严,人无慌乱之色、无喧哗之音;见魏军兵寡而近,亦知节约箭弩矢,唯有在魏军拔除鹿砦尖木时方攒射。
无须疑虑,这支汉军将士皆是老卒!
甚至是逆蜀魏延从各部兵马中精挑细选而出的精锐之师。
敌我甲胄、士气、精锐程度等对比之下,贾栩令庞会且多试探,暂缓死力攻坚也是情理之中。
抑或者说,他是不敢。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以利募而来的河西联军,士气不高,无有决死之心。
若是从庞会之请,数次攻坚而不破汉军营寨,恐人人心生退意矣!
再者,充任攻坚的先登之士,素来九死一生,他要从谁的麾下挑选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