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撩起袍子,冲着皇宫的方向跪下磕头。
底下的老百姓也纷纷跪地磕头,高喊 ,“圣上英明,皇恩浩荡,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行考察的官员和内监们本以为可以抓到这位炽手可热的官员的把柄了,没想到人家脑子转得快,三两下就把一身的功劳舍去,冠以皇上的名号,略施小计就为皇上赚了一波民心。
这手段,不怪人家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不怪他能以一农家子身份走到如今的地步。
都说穷人乍富,眼界小,可人家是真有脑子,知道自己想要走得更长远,只有圣心是最重要的,更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臣子,可有可无。
林渊到京城前,已经安排书墨带着人跟着陈老板的商队来京城安排事宜。这些年林渊和陈老板的商队合作赚了不少,还有林平安颜希月弄出来那些新式东西,都被运到大昭国各地去卖,虽然皇帝占大头,可林家也没少赚。
林渊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在京城购置房产铺面,还有郊外也采买了许多庄子,每年光是庄子上的产出和租金,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林家可以名正言顺地被称一句‘暴发户’,一点不为过。
上首的皇帝听完跟去肃州的内监回话,跟自己派去的暗卫的回话一般无二,心里对这位他素未谋面的大臣的印象更是好上几分。
是以林渊第一次拜见皇帝,讲述自己三年来在肃州的所为所闻时,便能时时感觉到来自上首的慈爱信任鼓励的眼神。
林渊回京歇了三天,连轴转地去拜访了他老师江学林以及当初翰林院的上司和同僚们。
往昔的同僚有如今在地方做知县或知州,挣扎了三年或平调或回京被赏了员外郎;还有同僚当年考核后直接留在翰林院,如今也做到了翰林学士,或六部侍郎的职位,可跟林渊的工部尚书一比,就不够看了。
三十四的尚书,怕是大昭国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尚书了。
关键你还找不到人家不能做尚书的理由,如果是吏部或户部这样重要的部门,他们还能据理力争一番,可偏偏林渊是工部尚书。
他在肃州任上三年来,弄出多少好东西,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到。
人家有这个本事,他们没话说。
人情往来一番后,林渊便正式走马上任,去了工部任职尚书。
而林深,在今年进入翰林院的第二年,通过考核后,竟然提前申请外放。
他的上官也清楚这是为什么,大昭国虽没有明确规定父子或兄弟不能同朝为官,可基本一个在京城,那另一个是肯定要外放的。
这是文官,武官向来是世家扎堆,这没办法,可三年一换防,从北疆换到西疆确实必须的。
赵武赵将军在林渊肃州任上第二年,便携妻子回京述职,而后去了西疆,同时他的儿女只能留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