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熙请商澜坐下,在桌子上随意挑了只有水的杯子,灌了好几大口,才把案情娓娓道来……

飞花令,原是读书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但在这桩案子里,则是一桩连环杀人案的核心内容。

此案的死者皆为女人,死亡时间均与某一种花的盛开有关。

死者被绳索勒死,头上插一朵盛开的鲜花,遗容安详美丽,小衣里塞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有“花”七言的诗词。

十四个人十四句诗词,每一句都符合飞花令的规则。

这就是“飞花令”一案的综述。

第一桩案子发生在昭和元年春。

案发地在西城美人丘,死者是暗、娼,二十八岁,发髻上插的是艳黄色的迎春花,纸条上书:春花春月年年客。

第二桩案子发生在昭和元年秋。

案发地是距离京城不到五里地的一处野树林,死者是个十八岁的小媳妇,发髻上插着菊花,纸条上书:不是花中偏爱菊。

第一桩“花”字在第二,第二桩“花”字在第三,以此类推。

今年六月死了第十四个,死者是花间楼的头牌,案发地是她的房间,发髻上插了一朵硕大的荷花,纸条上书:花底忽闻敲两桨。

……

十四桩案子,谢熙最熟悉的是最后一个,所以,他去库房找来了卷宗。

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能保存的证据有限,卷宗极为简陋。

除了几个疑似的脚印尺寸,飞花令,一脉相承的毛笔字,同样的竹纸,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桩案子来啦。

因为要等第一个推荐,字数有点少,抱歉抱歉。

备注:春花春月年年客,为纳兰性德的诗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为元稹的诗句。

花底忽闻敲两桨,为欧阳修的诗句。

第8章 偶遇

案子始终不破,原因有二:一是凶手高智商,有反侦查能力;二是凶手谨慎,选择的地点足够隐蔽。

但花间楼这一起,凶手在地点的选择上忽然有了极大变化。

这说明什么呢?

偶然,自负,还是挑衅?

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商澜决定按倒序,把每个案发地重新调查一遍。

研究完卷宗已经中午了。

谢熙把卷宗收起来,道:“饿了,吃饭去,我请客。”

商澜也饿,但她不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