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刘盈与群臣对答时,谒者应该维持怎样的语速;
乃至于,刘盈走下御辇之后,要走多少步才能刚好来到长阶前。
而在这样细致到令人抓狂的‘自创礼法’中,必然不会存在的一项,便是刘盈从御辇上走下,而后来到吕雉的凤辇前······
“往数十日,陛下皆于长信殿,同大行皇帝同寝共食。”
“莫非,此乃大行皇帝临终所托?”
正当众人各怀心绪之际,因刘盈的举动而愣了片刻的吕雉,也终是从凤辇中走下。
却见吕雉刚要俯身,向已经贵为汉天子的刘盈行礼,刘盈便恭敬的上前,躬身低眉,用双手扶住吕雉的一臂,缓缓朝正殿的方向走去。
见此变故,众人纵是心有疑虑,也终是只能将手环抱于腹前,低头目送刘盈、吕雉母子走上长阶。
待片刻过后,御阶上传来一声轻微的提醒,众人才直起身,严肃的整理了一番衣冠,这才在丞相萧何、御史大夫曹参的引领下,自殿门鱼贯而入。
只方才发生的那一刻,让众人心中都莫名的觉得:今日,只怕并不单单是‘朝拜新君,以正名分’这么简单······
·
待该与会的人一个不落的走入长信殿内,刘盈也终是将母亲吕雉扶上御阶,又轻轻按坐在了御榻之上。
——按照已失传大半,且只剩模糊不清的片段的《周礼》,新君在没有加冠成人时继位,是不具有摄政能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由谁暂时‘代替’年幼新君治理国家,便全看先皇的遗诏。
如周时,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便曾分别辅佐年幼的成王、康王;
又如战国之时,嬴秦四年之内接连失去三代君主,秦王王位经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之手,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嬴政头上。
在将亡之际,担心嬴政无法掌控秦国的庄襄王嬴异人,便特意留下旨意,令嬴政之母赵后、丞相吕不韦共掌秦国大政,以至嬴政加冠。
而如今的汉室,便迎来了自周以来,第三个‘没成年就继位’的新君。
偏偏大行皇帝刘邦生前,并没有明确指定自己之后,由谁来‘暂掌国事’。
这样一来,按照默认的礼法顺序,以及汉室如今的实际状况,在新君刘盈成年之前,就应该由已经成为,或者说即将成为太后的吕雉,暂时行使天子的权力。
当然,与盛行‘后宫不得干政’之说的后世所不同,在皇帝年幼未壮时由太后摄政,对如今的汉室而言,并不算什么无法理解的事。
反倒是后世之所以会有‘后宫不得干政’,尤其是太后不得干政的说法,恐怕就要归功于历史上的汉高后:吕雉了。
就目前的汉室而言,太后摄政,并不算什么僭越的事,就更别提坐在御榻之上了。
——在历史上的吕后之前,太后位同天子,口称朕,亡称崩,新君年幼时可临朝称制,都是天下人心中默认的规则!
只不过,即便是在汉室,即便是吕雉,就这么被皇帝儿子扶坐在御榻之上,也还缺了最后一道手续······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便见刘盈回过身,并没有坐在母亲身旁,而是稍侧过身,对朝班左侧的萧何稍一拱手。
“还劳丞相,宣大行皇帝遗诏于百官、公卿当面。”
听闻此言,早就准备好的萧何也是朝刘盈深身一拜,才缓步走上前,又背过身,正对向殿内众人。
待一旁的礼官拖着一方木匣走上前,萧何便取出匣中白绢,神情极尽庄严的将捐书摊开。
“诏曰:朕闻······”
“朕得天命而伐暴秦,后又······”
“今朕寿数已尽,临将宾天,不敢使社稷无后······”
“太子刘盈,允文允武,恭顺良善,得天下之共举、公卿百官之共赞······”
将一纸润色过后的遗诏宣读而出,萧何已是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却也终还是稳住鼻息,将那最为关键的一句,在这大殿之内朗声诵读而出。
“令:太子刘盈继皇帝位,暂不摄政,由皇帝傅萧何、曹参、王陵傅教为政之道;待年十七,行冠礼而成人,大婚,而亲政······”
用最后的力气将最后这一句诵出,萧何顾不上调整呼吸,便赶忙回过身,率先朝御阶上的刘盈跪下身来。
“臣等,谨尊大行皇帝之遗诏~”
“丞相酂侯臣何,参见陛下~~~”
萧何率先展出,殿内众人自也是赶忙跟上,一时间,整个长信殿内,便都被一个个官职、爵位、人名所充斥。
如此过了足足好一会儿,殿内的声响渐渐平息下来,刘盈才缓缓一点头,对殿内众人稍拱手一回礼。
至此,正式的君臣见礼环节,才算是走完了程序。
至于告庙环节,在昨日,先皇刘邦驾崩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朝臣百官的催促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