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可问题是秦砚在《守门人》所塑造的“杨启明”和谢北杨的三观完全不合!

电影之中的杨启明是一个刚刚从警校毕业,然后进入刑警支队的年轻小伙子。

他是一个正义感爆棚的男生,警校的老师都说他天生就是该干刑警这一行。

不过这些老师也担心杨启明会在社会上受挫,毕竟有的时候社会现实和正义其实是截然相悖的。

但事实上,杨启明有着旁人难以触及的内心世界。

并不是说杨启明骨子里就是一个坏人,穿着正义的外衣,要做非法的勾当。

而是杨启明内心所坚守的正义和整个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正义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杨启明的人生目标的确是为了正义而付出一辈子,但问题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刑警并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他的想法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而越发坚定。

旁人都只看到了表面上那个善良阳光的杨启明,没有人发现杨启明心中所藏着的野兽。

当然这个野兽到底是好是坏,杨启明所坚信的正义到底是善是恶。秦砚在《守门人》中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需要观众们自己去思考和探寻。

现在的问题就是谢北杨并不认可杨启明的观点。

这种观点并不是说谁对谁错,就像是学术理论派上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信仰形而上学,有的人坚信唯物史观;有的人拥护实质正义,有的人追求程序正……。

谢北杨需要表演出“杨启明”对于自己心中“正义”的狂热信仰。

其实按照以前谢北杨的表演办法,把谢北杨平时“对正义的信仰”表现出来即可。

但问题是写剧本,秦砚起了私心,给谢北杨设计了好几个长对白的戏份。

这几个对白片段都是在阐述“杨启明”这个角色乃至整个电影反派主角的行为逻辑。

而且这个行为逻辑具有一定说服力和诱惑力。

如果谢北杨能够表演的好,那就可以让“杨启明”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的立体和丰满,具有吸引力!

本来从二元论划分立场,杨启明肯定会被归类为坏人,因为他在破坏法律,他在帮助他人“犯罪”。

秦砚有这样的私心,就是不想让谢北杨因为“杨启明”这个角色而遭受舆论的讨伐。

难点就出在台词上。

一个人想要把台词念得情感充沛,就一定要认可台词之中的逻辑体系。伟大的演讲家,为什么能够说服他人,那是因为他一定是先说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