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王长勇心中早就有了预期,说道:

“我知道。但我还是希望尽快拍摄吧。”

“毕竟这些事情还是需要国家、社会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这些孩子的处境。”

这也是为什么王长勇要写《生于淤泥》这个剧本。他知道自己像自己这样的老师,或许能够改变几个孩子的命运,当然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车水杯薪、蚍蜉撼树,越是努力越是绝望。

王长勇在坚持自己老师工作的同时,努力成为一名作者与编剧。

因为他越来越能够理解为什么当年那位伟大的华国作者会说:“学医救不了华国人。”

学医所救不过是一个人的身体罢了,但思想所能够拯救的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他在学校的坚持,只能够救一两个学生,但是电影可以救更多的学生!

什么叫做艺术?什么叫做文学?就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思想传播更多人的作品。

如果《生于淤泥》能够上映,只要它能够拍得好,它就可以引起很多观众去电影院看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

秦砚突然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他自己都觉得太过于冒险:

“王老师,你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要求有什么想法吗?我也想和你聊一聊。”

“其实我就是一个小作者,编剧也刚接触不就,对于电影这些东西都不是特别懂。”

“我就是希望有一个名气大一点的导演,再有几个大牌一点的演员,能够加入。”

“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在意这个剧本最后能不能够得奖,我更在意的是它能不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

“如果能够保持《生于淤泥》的内核,能够传递一样的思想,就算把它给拍成商业喜剧片又如何,这些我都不在意。”

王长勇唯一在乎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直达底层孩子生活的苦楚。

有的人拍文艺片是为了获奖,是为了所谓的艺术成就,而有人拍摄艺术片,只是为了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一些思想罢了。

很明显王长勇就是后者,比起名誉加身、业内吹捧,他更希望更多人看见《生于淤泥》。

然而现实却是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对文艺片感兴趣,这个时候具有号召力的导演、演员,便是王长勇期待的救星。

听完王长勇的期待,秦砚最后的犹豫也打消: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这部电影我准备亲自指导。”

这下王长勇愣住了,还没想到秦砚居然想要亲自执导。

他太清楚秦砚有多么的夸张,别的不说,单单凭秦砚现在的名气,就有无数的观众愿意买票,走进电影院。

至于从业至今,只拍过商业片的秦砚,能不能拍好《生于淤泥》,王长勇已经不那么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