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秦砚便一直把《生于淤泥》按在手中,就是为了康城电影节。
当然抢上映时间,很明显2月份举行的柏林电影节更加适合《生于淤泥》,但是秦砚的想法还有更多。
文艺片始终是文艺片,哪怕它再怎么出色,引发的社会关注就只有那么大,和商业片引发的风潮根本没法比。
就算《生于淤泥》能够获得三大奖,真正会去电影院看的人也不多,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秦砚去年就把《生于淤泥》寄送至康城电影节,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在康城电影节上进行首映。
其实康城电影节的组委会,在接到秦砚电影的时候也挺惊讶。
在他们的印象中,秦砚一直都是商业片导演,天然就和他们康城电影节气场不合。
再加上秦砚所说在电影节上首映,这对于商业片来说更不可能。
但是当他们看完生《生于淤泥》,毫不犹豫答应了秦砚的各种条件。
看得出来,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们很喜欢《生于淤泥》,而且很多评委都各种都向秦砚表示过他们对于《生于淤泥》的看好。
果不其然,在4月份康城电影节名单公布的时候,《生于淤泥》入选了康城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便在华语影坛中引发了剧烈的讨论。要知道国人对于国际性大奖的追求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然秦砚可不认为《生于淤泥》就已经稳坐钓鱼台。
一方面是《生于淤泥》的质量在参赛作品中,绝对算不上碾压。
另一方面,哪怕是自许纯粹追求的三大电影节,中间还是有太多的利益瓜葛。
康城电影节是三大电影节中商业性最明显的一个,和好莱坞影业公司之间关系匪浅。
秦砚之前和华纳交涉的条件中,有一点就是华纳一定要全力支持《生于淤泥》在康城的宣传工作。
宣传造势,并不一定是弄虚作假。
比如少数群体运动比较盛行的年份就会比较青睐LGBT主体的作品,肤色问题爆发的年份,有色人种参与的电影作品获奖可能更高。
《生于淤泥》明显是反应阶级固化的问题,以华纳的能力完全可以操纵部分媒体讨论西方阶级固化的情况。
而且很多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更是媒体们最擅长的本领。
别小瞧媒体,它们被称之为无冕之王,可是有原因的。它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类的三观,哪怕是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们,也不例外。
秦砚不允许《生于淤泥》有任何的失误,与谢北杨便提前大半个月的时间来到了康城电影节,帮忙进行宣传。
要知道康城电影节和奥斯卡这种大锅饭的奖项不一样,而是奥斯卡的评委有400人,而康城评委有9个人。
这九个人的艺术审美将决定着最后奖项的归属。
这一届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主席便是一名女性,她对于细腻电影有明显的偏爱,《生于淤泥》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秦砚在拍摄的时候,把很多情绪都演绎得很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