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刘大力在农田里忙活了大半年,最后只有几百块收入,家里入不敷出的时候,观众们也会感觉到沮丧。
其实这一段剧情其实相乏味,就是不同的农活与最后的收成,而毕竟包括孔修明在内的绝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
问一问城市人有多少人明白农村生活的快乐,恐怕寥寥无几。再问问有多少城市居民愿意和农村人口互换人生,恐怕更是稀少。
另一方面,像孔修明和卡尔他们,能够成为常青藤的学生,可不单单是依靠他们的聪明,最起码要能支付得其学费。
起码孔修明从小到大就没有因为学费而困惑过,唯一的考虑就是分数而已。
现实却是哪怕有奖学金、助学贷款,无论是在灯塔国还是华国,每年因为贫穷而被迫退学的学生不在少数。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永远是自己脚下的三寸之地罢了。
不少观众甚至会滋生出为什么刘大力不继续上学的疑惑。“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蛋糕”罢了。[1]
试问,对于自己完全不向往的生活、完全不理解的行为如何感到痛心?愿意主动去了解?
答案就是秦砚的导演功力和谢北杨的精彩表演。
无论在做什么农活,每天走山路上学有多么的困难,谢北杨始终带着微笑,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感觉:
其实农村生活不那么辛苦。
不仅仅是孔修明,卡尔也是如此。按理说他应该更难被这段剧情戳中,毕竟灯塔国的农业以集中、大规模、机械化为特点。
就算有什么农村之趣,那也和华国相去甚远。
但因为谢北杨的演技,让卡尔这些发达国家的观众,也能够感受到明显轻松、快乐的感觉。
在刘大力不得不坐上火车,驶向未知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明显下跌。
秦砚在这一段安排了一个很直白的镜头,刘大力就坐在车窗旁边,看着在窗外景色的变换,沉默不语。
只有各种嘈杂的环境音,火车轰鸣、人声鼎沸。越是这种嘈杂,电影院内就显得越安静。每个观众的情绪都随着刘大力在变动。
刘大力的父亲并没有挽留刘大力,只不过在刘大力上车的时候,说了一句:
“你去吧,但是你要知道我们这些人就算去待了一段时间,总有一天还是得回来。”
其实这个时候观众已经分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心中在心疼刘大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