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砚的答案明显跳出了网络舆论给出的两种选择——如果要讨论我的电影到底是好是坏,用现实成绩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藏在背后操纵一切的蒋德山可不会轻易认输,他可是“赌”上了自己的未来。他在后面不断操纵着舆论,就像是被逼上绝境的野兽,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每天都有新的抹黑报道,比如电影之中哪一个学术观点又用错了;古代时候的衣服款式设计错误;古代人的生活习惯应该如何……
“说到底秦砚就是没有自信,才会选择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他要是真有能力,直接征服外国观众,那我才说他厉害。”
“这些歪门邪道,终究走不远的。”
“你说你¥%#¥呢,你倒是找一个厉害的导演出来啊。”
网上的争论依旧没有停歇。
虽然秦砚在拍摄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去注意史实,还原历史。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一部3D的现代商业电影,它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本来历史的真相就在时间长河中变得模模斑驳,哪能百分之百还原历史。如果完全忠于史料,《百家》的效果肯定不如现在。
然而秦砚所有苦思冥想的取舍,在某些媒体的口中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其实秦砚故意在电影中留下了一些可以供人攻击的地方,就是为了让这一次的讨论能够更加激烈。
如果一开始就固若金汤,那又如何引蛇出洞呢?
因为《百家》已经涉及到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问题,讨论范围比所有人的预想都要广泛,甚至连很多学者都从专业的角度开始进行讨论。
上达天听,能很好地形容《百家》的现状。
然而有两篇报道出来后,直接文定乾坤!
首先是《公民日报》的社会板块,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评论。
“伟大的总理曾经说过: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艺术这个东西从来不应该束之高阁,为什么这些年来年轻人对于很多传统艺术越来越不喜欢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已经忘了艺术、文化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艺术,绝对不是几个人说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脱离了群众,艺术什么都不是。”
另外一篇文章则是国内数个学术界大佬的联名信——“关于艺术工作的一些建议”。
“艺术如何才能保证生命力,我们这些老家伙其实私下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地步,然而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却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除了搞学术的工作者外,已经没有人愿意去了解。”
“如何让我们的历史重新拥有生命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尝试过……效果一直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