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这本书献上之后,太皇太后对她的态度立刻就缓和了许多,虽然没有从前那般亲热,却也不似之前戒备了。这本书里的种种奇思妙想,在当下的人们来开,着实是不务正业。贺卿能把精神放到这里,太皇太后自然乐见其成。
但也仅此而已,她并没有要将这种“闲书”刊印出来,颁行天下的意思。
好在贺卿的目标本来也不是她,这样一本书,本来就是写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看的,比如翰林院那位掌院学士顾大人。
而顾铮也果然没有让贺卿失望,很快就申请将这本书放入了翰林院里。
作为一个有才有貌,宇内盛名的人物,顾铮在朝堂内外的崇拜者不计其数。他既然读过这书,且觉得好,旁人自然也不会错过。于是这本书先是被翰林院里的官员们传抄,后来传到了国子监和太学,旋即便风靡整个京城,而且风潮还在朝着整个大楚扩散。
对世界的好奇,是许多人都会有的。遑论是这一批整个大楚最出色的人物?
这本书里提出来的各种命题,很快就成了京城里最时髦的话题。就是什么都不懂的百姓,也知道有这么一本书,里头写了些什么。而那些内容,许多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自然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很快就有了结论,甚至有一些年轻士子已经开始设计实验了。
因为书是自己写的,所以贺卿大大方方地搜集着这些后续反馈,颇有些老怀大慰之感。虽然目前只是一种风潮,还不知什么时候会过去,但她相信,大浪淘沙之后,一定能够留下一部分潜心钻研此道之人。
借着这个机会,贺卿也禀明太皇太后,为自己置办了不少用来做研究的工具,正大光明地开始搞研究。同时,她还上书太皇太后,申请开办一份报纸,专门刊登相关内容。
她这份计划一步接着一步,眼看着是离朝堂越来越远了,太皇太后自然没有不允的。
还专门给她划拨了一份资金,同时允许她在整个内宫挑选帮手,将报纸的框架给搭起来。
于是,在过年之前,贺卿时隔几个月,再次见到了顾铮。
这一次,她是得了太皇太后的允许,正大光明召见顾铮的,理由是想借他的名声,对外征集一些可以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这样既可以提起所有人研究的兴趣,又能够为他们的研究指引一下方向。否则她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也就失去了办报纸的意义。
顾铮在宫中有自己的人脉,消息灵通,早已听说过贺卿的打算。此刻听她将这计划和盘托出,便含笑道,“真师如此瞧得起下官,下官焉能不允?这报纸若是办起来,倒也可为喜爱钻研此道者张目,强如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