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朝廷年年都下拨修整河道的银子,也年年都在强调治理河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人人揪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皇太后提议将薛知道留在京中,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支持。
于是,这位才致仕了几天时间的前任宰相,又被请回了咨平殿内。
江南各地的官府应对水患的经验丰富,察觉到水位上涨有异,就已经开始陆续迁移百姓,准备人工泄洪了。
只不过在如今的制度下,百姓们都是地里刨食,自然安土重迁。乍然要他们迁离赖以生存的土地,难度极大,因此迁移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这样一来,当地官员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将所有人员都撤离出去,保证百姓们的安全,还有人留在此地,就不能开闸泄洪。另一派则认为事情紧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百姓身上毫无意义,应该按照既定的时间开闸,尽可能地将水患的影响降到最低。
是这几百户百姓重要,还是数州之地数十万百姓更重要?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就把这个难题送到京城来了。
但是到了京城,官员们还是分成两派,照旧吵个不休,根本拿不出个合适的章程。
薛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请回来的。何不平的本意,是让他跟顾铮相互制衡,利用这件事,让他们二人在太皇太后面前出错。因为这种事,不管怎么选择,都不算错但又都不算对,将来清算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件罪证。
然而薛知道听完了各方陈词,却根本不加入这个战团,而是向太皇太后提议,派遣朝中官员前往当地,负责调度各种事宜。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不管是泄洪还是决堤,到时候势必要进行赈灾,朝廷离得远,总需要有知道情况的人在当地负责起这些事情来。
而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争吵的顾铮,不但上书赞同薛知道的提议,更是主动请命,愿意前往江南,主持救灾各项事宜。
这个反应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别说是顾铮这样的身份,就是普通的京官,这种时候也绝对不想去南方的。天灾无情,可不管你身份有多贵重,万一出了一点岔子,那就是把命都搭进去了!
这种心态,反衬得顾铮的这项请命十分高尚,朝臣们不论对他的观感如何,此刻都只有夸赞的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