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读书人在考取功名之后,便可以免税。理论上,这免税是有额度的,功名越高,名下免税的土地便越多。但实际上,一旦某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他名下的土地便不会有不长眼的人要去收取赋税。
江南这些世家大族,虽然由考取功名发家,但之后用心经营,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势力网。他们占据江南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但却不用纳税。而真正要承担税务的,却是那些普通百姓。
这样一来,贫穷者更穷,朝廷的赋税总是收不上,而真正的财富,都归拢到了这些大家族手中。
其实不特江南,整个大楚哪里不是如此?只不过江南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富庶繁华,因此格外显眼罢了。
不过,已经如此富庶,他们却还是要打税银的主意,那就是自己作死了。像这样的隐患,若不赶快清理,时间长了必然会逐渐侵蚀其他健全之处,到最后整个江南都会烂透了。顾铮真正清理的,其实也只是这部分,至于其他的,暂时还无能为力。
不过以贺卿的眼光,倒也没有将这些问题看得有多重。
这个问题之所以严重,不过是因为大楚是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所收的赋税大都来自土地,是农业税。所以土地兼并、隐匿土地和税收会造成非常恶劣的结果。
但如果社会结构相应转变,农业税不再是税收的大头,甚至放弃农业税来贴补种地的百姓,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到时候,这些世家豪族们会自然而然地放弃土地,去追求别的利润。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真要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答案的话,贺卿觉得不是工业革命,不是科学技术,不是政体有多优秀,也不是社会变得昌明,而是化肥、农药和高产的种子。
一旦粮食产量提升,农业产能过剩,粮食的价格就会大幅下降到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的程度。于是自然就会有更多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展工业,钻研科技,经营商产。
“盛世无饥馁”,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楚而言,要达到这一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只要有了基础,这些事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翻开脑海中的那份记忆,从六几年饿死数万人的三年困难时期,到零几年废除农业税,也不过是四十年时光。
换到大楚,因为基础更差,或许这条路会更漫长更艰难,但即便她有生之年看不见,贺卿也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不过眼下,也不是没有解决这个“干弱枝强”的局面的办法。
贺卿拿出另一封奏折,“其实顾相对此事,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娘娘请看这封奏折,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