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事,许多珍惜的书籍,只有皇家馆藏,轻易不肯示人。而参加编书的人,自然可以随意阅看。对许多不在朝的读书人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真叫贺卿做成了这件事,必然能使天下归心,人人称赞。
顾铮笑着道,“这也是好事。皇家科学院成立,科学势必要兴起。此时修这么一部书,也有继往开来之意。”在总结梳理过往学科和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摸索出未来前行的道路。贺卿的这份提议,顾铮很是赞赏。
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有意从贺卿那里接过了诸多大事,本意就是希望能将贺卿从中摘出来。
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也不管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就没有哪一次不是血淋淋的。而不论最后这些变革是否成功,倡导者的下场大都不怎么样。
成功者如商鞅被车裂,李斯受五刑,晁错被腰斩,王莽国灭,杨炎赐死……宋朝有“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因此范仲淹王安石尚能保全自身,但无不遭贬谪排挤,郁郁不得志。
何况贺卿还是女子,所受的指责只会更多!
顾铮并不想夺权,他只是不希望贺卿来背负这些。他是文臣,做这件事正是恰如其分,即使将来有了万一,本朝也同样没有杀文臣的传统,无非是丢官去职,千夫所指。但贺卿一旦被清算,后果将会相当可怕。
未虑胜,先虑败,顾铮一向考虑得十分周全。
虽然贺卿自己说过不惜此身,但顾铮愿意珍惜她。希望她能够亲眼见证设想中的太平盛世,享受无上荣光与千古传诵,不背负任何骂名。
这么做的时候,顾铮也想过,贺卿估计很快就会反应过来,也猜测过她到时候可能会有的反应。
但哪一种都没有她真正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
或许对方也明了了他的苦心,因此没有跟他在现有的格局内争斗,反而主动开辟出了新的方向。
顾铮不怕她收揽人心,或者说,他正希望贺卿能够如此。这种事情做得越多,她越受到主流思想的肯定,也就越是安全,比顾铮为她规划的路好了无数倍。
正是因为所有的发展都顺应自己的心意,所以顾铮心情很好,就在刚刚,还解决了一个困扰自己好几天的通式。因此这会儿,便不免替贺卿分说道,“殿下代表的是陛下,是皇室,这件事由她来做最合适。”
收拢人心的事,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的。有个词叫“市恩”,邀买人心,历来都为上位者所忌惮。别说只是臣子,就是皇帝的亲儿子,做这种事也同样犯忌讳。这件事,只能由掌权者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