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卿与顾铮在咨平殿内大吵一架的消息,到底还是传出去了。
毕竟这皇城看起来宫禁森严,实际上不过是个漏风的筛子,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打探到消息。何况这一回的消息,还是贺卿自己有意放出去的。
其实这种争执倒不算什么大问题,只是不但内容劲爆,出现的时间也太过敏感。
使团回来之后,这第一次开海之事就算是圆满完成了。不说是不世之功,却也是一场千古未有的盛事。能参与这样一场盛事,对所有在朝为官的大臣而言,都是说不尽的好处。尤其是首相刘牧川,即使他自己出力很少,但在他的任期之内出了这样的大事,功劳自然也能算在他头上。
但他是个聪明人,也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继续呆着,是阻了某些人的路,而且近年来越发觉得精力不济,思想也跟不上年轻人的趟了,所以趁着如今形势大好,他便选择在这时激流勇退,为自己谋划一个安稳的晚年。
说来也巧,这一日他正好将请求致仕的奏折送了上来。经过通政司,政事堂和六科廊,这消息自然到处都传遍了。
当时贺卿和顾铮正在议事,却是没有收到那边送来的奏折。但这个时间差,外人却不会知道,他们只会想,刘牧川前脚上书请辞,随后贺卿和顾铮就吵起来了,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大长公主殿下已经对权倾朝野的顾参政有所不满呢?
毕竟,当初开海的事是顾铮首先上书,一力主张。尤其当时水师实力不足,更是他设法促成商队一同出海,才能够震慑住海上那些桀骜不驯的海盗们,成功打通官方贸易航道。如今船队归来,论功行赏,他当属首功。
顾铮如今不过三十出头,年纪轻轻就已经走到这个位置,往上已无可封,岂有不令人忌惮的?
自从贺卿理政以来,跟顾铮之间一直相处得不错,默契配合,着实是做了几件大事。但那是因为当时他们都根基不稳,而且大楚内忧外患,不得不联合行事。而现在,彼此在朝堂上都根基稳固,也都展现出了耀眼的政治才华,他们是否还能容忍朝堂上有个跟自己一样厉害,很有可能会成为自身掣肘的人存在?
如果不能,那么闹起来就是早晚的事。
政治本来就是如此,分分合合,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这就是聪明人太多的结果。原本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被他们一分析,都觉得这其中必然体现出了些什么,过度解读的结果,就是这件事反倒变得讳莫如深,没有人敢轻易提起,只在私下与亲朋相处时,才会拿出来议一议。
所有人都觉得,这两位之间恐怕又要爆发出好一番龙争虎斗了。
于是,在这种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等顾铮和贺卿回过神来时,便发现他们的目的竟然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地达成了,而且效果好得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第128章 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