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页

长公主不想死 衣青箬 1497 字 2022-11-03

朝臣们也都兴奋得很,“亩产比殿下原本预期的千斤更高些,估计有一千二三百斤!而且这只是沙地!”

沙地上,其他东西基本上种上去基本没什么收成,不过聊胜于无。现在用来种植红薯,产量比其他作物更高,怎能不叫人高兴?这东西不挑地方,若是能够推广至北方众多苦寒之地,便能基本上解决粮食的难题。

只此一样,船队出海就完全值得了。

随奏报送来的还有一千斤红薯,是进献给宫里的。这东西直接吃也不错,但久了胀气伤胃,不能长时间作为主食。要让百姓们吃得好,须得经过加工。贺卿便吩咐下去,让人制成红薯粉。

具体应该怎么做,贺卿其实也不甚清楚,但无非是先制成淀粉,再用淀粉制成柔软的粉团,漏丝成条状晒干。至于中间还有哪些细节工艺,完全可以交给专业人士去操心。

这种工艺难度不大,不过是费时费力。贺卿吩咐了一句,旬日之后,晒好的粉丝就被送到她面前了。

有了新东西,贺卿自然是要按照惯例宴请百官的。

这种在后世只能充作快餐的食物,在大楚朝却是先登上了大雅之堂。大殿之中,众人一人面前一碗汤粉,除了贺卿之外,竟也没有人觉得不合时宜,即使这东西的确不怎么适合在宴会上食用。

高汤打底,白色半透明的粉丝飘在汤里,加上菜码和调料,显得十分丰富。虽然贺卿有些遗憾这里还没有辣椒,少了一味调味料,但事实上,这也丝毫无损于粉丝的美味。

小皇帝面前也放了一只小碗,他艰难地举着筷子,慢条斯理地夹起粉丝,然后旋转筷子,将粉丝缠绕在上面,最后才放入口中,最大限度避免吸溜粉丝的时候发出不雅的声音。

入秋之后,京城早晚的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下肚,实在是叫人浑身舒畅。

大臣们吃完之后,照例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称赞这种新食物。其中有才华的大臣,还不免要写词赋诗。当然,带来这种新食物的黄修,以及作为大楚门面担当的贺卿和皇帝,都是要歌颂一番的。

走完了流程,贺卿才道,“既然诸位先生都认为此物甚好,那就将方子传到民间,叫百姓们也能吃上红薯粉丝,不必再被饥荒侵扰。”

“殿下圣明,陛下圣明!”众人起身应喏。

跟红薯前后脚送过来的,是江南的丝绸。今年因为大部分土地改种桑苗,所以江南的丝绸产量暴增何止一倍。而暴增的产量,需要的是暴增的机器和工人。

根据唐礼臣的奏报,江南一带,今年新增了织机几万张,作坊扩大,招收的工人自然更多。即使如此,也不够用,所以很多作坊,还会跟那些私人的织娘合作,提供生丝,交由她们织成布匹,赚取手工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