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长公主不想死 衣青箬 1323 字 2022-11-03

那些普通桑农,自己种几亩桑苗,一年养几张蚕,能有多少出产?家里若是没有织机,只能把生丝卖给大户,赚个辛苦钱。家里有织机,也比不得那些大户的织造作坊花样多,只能织素布,价值同样不高。

所以辛苦一年,交上赋税,剩下的也不过勉强糊口罢了。

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更愿意把桑田卖了,去大户人家的作坊里做工,每个月拿固定的银钱。

不过坚持自己种地的人也不是没有。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家有恒产,能够留给子孙后代。作坊里做工,若有个什么万一,也那全家就失了指望了。

大户们有心兼并这些桑农久矣,毕竟桑树种得越多,作坊出产也就越多,那织造作坊里织的根本不是丝绸,而是金银!这样的好东西,自是多多益善。

偏偏桑农顽固不化,就是死守着那一点“祖宗基业”,舍不得抛下。

如今抓住这个机会,鼓动他们去同朝廷闹将起来,不管成与不成,自家都有好处:若果真一体减免赋税,那自然是好事;若是桑农们被朝廷问责了,说不得名下土地就能落到自己手中。

在有心人的煽动下,桑农们先是暗地里凑在一起议论一番,发泄不满,后来情绪越来越激动,便嚷着要问朝廷讨个说法了。等到人数越来越多,群情激奋之下,就连官兵也不怕了,最后竟是胆大包天,围了江南路巡抚衙门。

或许他们的本意只是讨个说法,可是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则必然不能善了,因为这是藐视公门,也是对官府和朝廷的挑衅!

……

“说说吧,此事该如何解决?”贺卿将几封奏折扔在桌案上,神色淡淡地道。

赵瑾瑜上前将奏折拿起来,送到下面的几位政事堂宰执手中,正好一人一本。几人交换着,很快就把奏折看完了。

这几封奏折,分别是江南路各个衙门送上来的。

其中巡抚衙门把事情说得最重,而且责任都推到了刁民身上,说是已经捉拿了首恶,下了巡抚衙门的大牢,请朝廷从严惩治,以儆效尤。其他各个衙门,则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也有请求从严的,也有认为情有可原的,也有请朝廷考虑减税的,不一而足。

另外还有两封奏折不同。

其一是阳山县县令所奏,这封奏折应该是早就送上来了,刚刚才被翻出来,说是近来治下有可疑者四处走动,联络乡民。不过在这封奏折之中,阳山县县令猜测或许是倭寇在暗地里挑事,所以才上了这封奏折预警,要求朝廷责成水师衙门加强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