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站在角落里的梁九功嘴角抽了抽,这位高大人,拍起马屁来比他还在行啊。
康熙大笑:“得臣如此,朕心愿了也。”
时过三更,康熙还在继续看书。
梁九功一面担心万岁爷的身子,一面又不敢相劝,只好使劲给高士奇使眼色,眼角都快抽筋了。
高士奇会意,上前劝阻康熙:“万岁,如今已经三更天了。您要保重龙体啊,不可过劳。”
康熙笑道:“朕自从五岁起开始读书,就一直坚持夜读,如今对此仍然是乐此不疲。况且朕现在精神得很,一点也不累。”
“虽然万岁好学如此,但您今天已经巡查了河岸一天,身子已是疲了,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万岁还是早些休息吧。”高士奇劝说道。
“也好。那老师也早些回房休息吧,千万要保重自身。”康熙笑道。
高老师虽然并非两榜进士,但也学问深厚,乃是他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除了皇祖母,高老师是少有的发自内心真正关心他、爱护他的长辈。这又是一种他以前从未感受过的情谊。
一恍之间已到十一月,太皇太后命人送来的冬装也终于派上了用场。
十一月二日,康熙再次在南京谒拜明太-祖陵,他亲自写了祝文,派遣官员前往祭奠。这些日子里,他住在金陵城里,望着那座破败的明故宫,有感而发,写下来《过金陵论》。
“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于燕京,宗社不守……明未到三百年而亡,实乃朕之鉴。”康熙感慨道。
“唐太宗皇帝曾经对梁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万岁能以明亡为鉴,兢兢业业,日加儆惕,着实是明君之为啊!”高士奇恭维道,“您这些日子夜夜操劳,为黄河两岸的百姓奔波操劳,实乃万民之福,国家之幸啊!万岁必能铸万千功业,成千古一帝。”
“那还望老师能与朕共勉,做朕的文贞公。”康熙笑道。
“臣遵旨,臣必将尽心尽力,辅佐皇上。”高士奇一同笑道。
康熙感慨道:“那日,朕见江宁知府于成龙,觉得他廉洁自励,当为百官效仿的典范。更何况他和清端倒是名姓相同,两者又都是清廉之人,倒不失为是一段佳话。老师以为呢?”
高士奇语气淡淡:“微臣倒是对这位活着的于大人没什么了解。只是那日靳大人回辞别,微臣倒是看到这两位大人似乎是闹了些不愉快,却也不知道缘由。至于清端公,实乃吾辈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