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昏昏欲睡的摊贩,看到两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经过,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

陈念恩明知是假的,还是在一位摊主的忽悠声中矮下了身,拾起了一枚“袁大头”。

杨筝跟着陈念恩拾起了一枚“孙小头”。

摊主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忽悠得更欢了。前些天也有个男孩带着女朋友过路,女孩对角落里的“玉葫芦”感兴趣了,在他的忽悠下,男孩花了六百多元买下了。

他们这些人,看到了年轻人,就像看到了商机。

杨筝摩挲了下毛糙的钱币,面上没什么表情。

陈念恩好歹是完成了答辩顺利毕业的临大考古系学生,摸了两下,心中也有了数。

摊主还在喋喋不休。

“这是‘袁大头’啊,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含银量很高的,不要错过啊。”

“您这是真的吗”陈念恩又捻起了一块,翻看年代。

“真的,百分百真的!你看看这成色,这锈斑!”摊主捧起了一块做旧很明显的银币。

他又拿起一块“孙小头”对着“袁大头”敲了好几下,让陈念恩听声音。

“姑娘,你听这声音,是真银的!”摊主信誓旦旦道:“你问问这条街上的,我在这多少年了,卖过假的嘛!”

旁边卖假古董的也听不下去了,别过脸,不去看这个摊主。

杨筝用食指和中指捏起一块“袁大头”,吹了一下,放到耳边。

“袁大头”的鉴别其实很简单,就这么吹一下,纯度高的真银会发出“噌”一声,声音清亮,假的就是吹到明早,也吹不出这样的声响。

民国时期的当铺、银行,伙计会拿专门摆“袁大头”的木托盘,往下丢钱币听声音鉴别真假。

杨筝在书上读过,记住了几种鉴别方法,实践却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