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6页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呢,也绝不排除,他们删减时有私心。

在他们校书时,会写上附表,也就是删减说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山海经亦如是,也有这样的删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