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蔡京听着都是一怔,随即都点头称赞。
“听人说,汴京城里好些人为了能看报,去蒙童的学堂学识字去了。”
苏轼聊起他在开封府听说的“奇闻”。
“还有人会当街读报,遇上读不懂的字,就去算卦或是说书的那里问过。”
蔡京则感叹:“没想到,这《汴梁日报》一出,城里人便都觉得识字是一件要紧之事,纷纷学起来。家中有蒙童的,也情愿送去学堂里,哪怕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他一面翻阅这《汴梁日报》一面想着听来的闲话:听说这《汴梁日报》原本名叫《汴京日报》,后来是明远觉得犯了朋友的名讳,因此让人把已经制好的版废了重做,改用了“汴梁”两个字。蔡京内心暗暗承明远的情。
苏轼也点头称赞明远:“远之,这城中向学的新风气,你要算一份功劳!”
明远顿时露出笑容,虽然谦虚了几句,但他心里依旧是得意的。
印刷术的发明本就有利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
而报纸的推广很明显加速了这一点。
他主持发行的《汴梁日报》不涉及任何朝政,完全是一份市民小报,上面提供的,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汴京百姓来说,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可以说,这份报纸正在倒逼在汴京生活的普通人多认得几个字,掌握一点知识文化。
不止如此,明远的刻印坊大幅降低了刻印成本,李成周等人的“加盟”刻印坊也已开始运作,印制书籍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如今蒙童进学需要的书籍,已经便宜至只要十几文一册。这样一来,孩子上学的花销就真的几乎只是两条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