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铮觉得郑钱这个思想很前卫,他不愧是户部尚书,居然能注意到留意外商,让外商进来投资,而且久而久之,还可以让外商融入燕地。
当然这个年代的商人是不容易将财富搬走的,不像现代那么方便,转手就行了。
一般在燕地做生意的商人,基本都留下来安家了。
鉴于这部分人可以推进自己在内地的商税,容铮特地为各地商人量身定制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允许外商参加各地商会,条件是与当地人嫁娶,同时要在各地银票存五千两银子,就可以获得外商临时户籍绿卡,并且每年纳商税,然后可以允许居留燕地十年。
如果居留超过二十年可以通过当地官府获得燕国户籍。
这个政策一出没有针对国内,而是国外,反而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甚至反对的人都没有。
郑钱见此,他不仅对同僚们事不关己的态度感到失望,但他不会告诉他们,陛下就是通过这种办法一点点试探所有人的底线,等所有人随着陛下一步步接受陛下的规定。
到时候温水煮青蛙,水开了,他们想反对商税都难了。
郑钱本来也担心自己的家族势力的,但容铮私底下给他们郑家开了后门,所以郑家就睁只眼闭只眼哪怕发现了也不会告知周围的官员。
而现在的燕国户口对各地商人来说不吃香,但对一些小商人却特别吃香,而大商人都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去投了,反正他们在燕地都要被官府搜刮,现在不过是大燕女帝让官府多收他们一点钱。
正是因为抱着这个心态,多年后,很多异国商人都成为了大燕商赶上了辉煌盛世的幸运儿。
第240章 振兴燕国民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