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朕认为无论想不想跟燕军走,他们的未来就已经注定了,注定是我们燕国以后的子民。”容铮道:“眼下他们到底从出生到现在的认知是作为舆国人,或者卫国人。”
刘进就劝道:“陛下这无需担心,只要攻下卫国和舆国,之后安抚望族就能使治安平稳。”
容铮却摇摇头道:“不,朕想的不仅仅是这点。”
刘进就疑惑道:“陛下?”
容铮就告诉他:“朕想的是舆国舆制,卫国卫制,燕国燕制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如果不带任何偏见去看待每个国家的制度,其优劣又是如何的?”
刘进只好说起了舆国的制度,舆国不如燕国那样开发宽容,卫国可能靠海的缘故比较随性没有紧张感,所以制度错漏百出,可要说双方的优点,恐怕还属燕国最为出色。舆国的优点在于军事一直在升级,国内武风勇猛,文武官员还算和谐,卫国可以驾驭各个小国,在各个小国之间存在一定威望,还架起了合理的海权控制制度,总之互有优势。
容铮听完后,她心里也有底了。
她便道:“那名谦王下属将愿意跟随子女的舆民带回内地,此举虽为善意,但恐于舆人添油加醋丑化我们。以后除了这批人管了后,剩下的舆民就保持现状吧。让舆民互相自治。”
刘进道:“这会不会太放心舆人了?他们毕竟不是和我们同一条心的。”
容铮只是轻笑不语,她允许克家城舆军在推至三百里后,开发少民燕商在此做生意,开始组织舆民修桥搭路,不得有误。
刘进听见陛下又在征用修路工,他十分无奈,觉得陛下用修路办法安抚民众简直屡试不爽,百试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