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文赋”,它的出现其实与中唐时期一些文士发现了“律赋”的问题而做出的改变有关。比起为了声律而强行用典故、堆砌华丽的辞藻,这些文士更想写出自然、随性的散文,因而又将这种文体称之为“文赋”。

最开始接近“文赋”这种形式的是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如今也有不少人写的辞赋文体开始向“文赋”靠拢。1

李云杳这篇“文赋”写得正合李穆的心意,它以表达抒发自己在写文章、做学问时的享受为主,体现了她爱好文学的志向,不过却隐藏了一丝忧虑。

李穆不知道她的忧虑从何而来,便开门见山地问了出来,李云杳却是不知如何作答。

一直都听不懂两人说话的沈霁抓了抓后脑勺,插话道:“老师觉得她的文章如何?”

李穆已经没空去计较她的称呼问题了,回答道:“很好。”

沈霁又问:“若是让老师权知贡举,这篇赋,是否合格?”

李穆斟酌道:“单以这篇赋来说,合格。”

沈霁道:“那老师知道她为何忧愁了吗?”

李穆愣住了,李云杳也有些诧异地看向沈霁。

过了会儿,李穆才惋惜地放下这篇文章。

他已经明白了李云杳的忧愁,——空有一身才华,却因女子之身而无缘科举之路,怎能不遗憾?

忽然,他瞥见了一旁的沈霁一眼,想起这家伙可以参加科举,只可惜从刚才的行为里便看出“他”其实并没有什么才华,一切都还需从头教起。

想到这儿,他便对沈霁说道:“既然今日说到了赋,那么我们正好可以从赋开始教起……”

沈霁:“?”

她不是过来进行抢救性文章保护的吗?为什么老师突然就开启了教学模式?

沈霁被李穆拉去打基础,基础牢固的李云杳则被允许借了一卷李穆之师王昭素赠予他的《易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