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849漕粮海运

但是迁都的隐患也大,这可能导致帝国对北方领土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而且这还没有考虑迁都所需要的庞大财力物力。

此外,明初海运还面临倭寇的骚扰,这种情况下,朝廷先后两次罢黜海运,致力于河运。

黄淮流域这场洪水,直接导致漕运断断续续,许多地段出现淤塞,行船艰难。

重启海运,需要借助的衙门有哪些?

而且现在的大运河两岸的经济,还需要这条大动脉维持,所以运河不能废。

随着屯田规模的日渐扩大,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命辽东、定辽等二十一卫军士,自次年始全部实现屯田自给,“以纾海运之劳”。

不过魏广德在奏疏里,依旧建议朝廷应该以河运为主,海运为辅的策略,不是他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而是为了减小阻力。

迁都吗?

魏广德在束手无策的瞬间,动了无数穿越明朝小说了,都有提到的一个办法。

隆庆元年为何在皇帝下决心诏旨开海后,还拖拖拉拉耽误了大半年时间才开放月港,其实就是因为这些明争暗斗的缘故。

这会儿他已经没了处理公文的兴致,而是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

另外还需要户部和工部协助,毕竟要赶工修建码头,还有兵部的海图。

这时候大家想的不是怎么缓解,而是为洪灾之后治水所需的钱财而头疼。

好吧,这就是朝廷要做的事儿,必须保证每年足够的漕粮抵京,否则北方可能因此生乱。

这次水患如此之大,而大量漕船还都堵在淮安一带,今年的漕粮肯定是完不成转运额度了。

魏广德拿着这份奏疏想了想,折好收入袖中,他不打算直接递上去,而是要拉几个盟友一起联名上奏。

不行的话,就给漕运衙门定下个标准,每年运送漕粮中留下一定数量的漕粮经海运北上进京,哪怕数量少些,几万石也行。

以前魏广德就考虑过怎么打开漕运这个口子,让商船走运河,漕粮改海道,所以就收集了不少数据,这次一提笔感觉就停不下来,一气呵成把奏疏写完。

而当他进入内阁,真正看到各地上报的灾情后,他才有了更多的感悟,这大明朝能挺着这些灾害过了二百多年,那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芦布。”

回忆了记忆中明朝海运的情况,其实从洪武到永乐,朝廷都没有放弃海运,即便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大力开挖运河功成,明朝依旧存在海运漕粮,而彻底终究则是在永乐和天顺之间的事儿。

写到后面,魏广德又把近十年运河因黄河侵扰导致漕粮漂没,漕军死伤惨重的数据写了上去。

写完这些,魏广德无非就是要让隆庆皇帝明白当初是怎么回事,是运河初成河道畅通,所以朝廷在经过数年尝试后才停罢海运致力于河运,而非一直都是河运为主。

念及此,魏广德走回书案前收好公文,铺好纸准备写一封奏疏。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既然有心推动海运,那何必还让工部找潘季驯治水。

永乐十年,尚书宋礼力陈海运之弊,提出调整河海并行的漕运方式,加强河运漕粮的比重,建议三年两次海运,调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食一百万石,从河运至北京。

想了很久,魏广德依旧觉得两难,不好选择。

其实现在的形式和那会儿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局面,那就是运河已经无力保障大规模河运。

古语有言,“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