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代理人战争

朱元璋这会没心情理睬这些小打小闹的倭寇,不过为了避免倭寇坐大,他还是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应对措施。

也就是禁海闭关,禁止明国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只进港。

这种一禁了事的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将中国的外贸活动全部给禁绝了!

因为在朱元璋的眼里,所谓的国际贸易是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当初元朝时的盛况他当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他出于各种目的派郑和六下西洋,来华朝贡的国家进一步拓展到西亚、北非等地区。

而郑和下西洋中途经的各国都希望与明朝通商,这可给朱棣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禁海闭关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难之役中一直高举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变了朱元璋的既定国策。

允许各国来明朝通商是改变朱元璋既定国策的行为,真这么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脸了吗?

于是朱棣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封贡!

封贡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队而是使团,他们在明朝规定的地点上岸后直接便上京,不会从事任何商业行为,到了北京城后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团参见了明朝皇帝后两国间‘互换礼物’。

粗略地说,“封贡”和“朝贡”可以认为指的是同一套体系,但严格说起来其实还是有不同的。

“朝贡”一词突出了这一体系在经贸方面的功能。

朝贡国进贡方物、天朝回赐财宝货物形成了所谓“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在此之外,朝贡国贡使随行的民间商旅在入华进贡过程中也会发生一定的贸易行为。

而“封贡”则更完整地概括了“册封”与“进贡”——即这一体系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贡使来朝不仅是为上贡方物,更重要的任务是为本国统治者“请封”,即请求天朝对本国统治者予以册封,颁授册宝印绶。

在封贡体系下,天朝作为宗主国册封的政治意义在于授予藩属国统治者王室的统治合法性并为其背书,以天朝的政治军事实力保护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属国统治者的继承或更迭必须经由封贡体系下的特定程序得到宗主国的承认,否则就违背了封贡体系下的政治伦理,宗主国有权强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时面前,说上策的后半部分就是“封贡互市”,也就是说还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

实际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头,王崇古也没有把握,方逢时就更是如此想。

想当初,俺答汗的兵马可是打到京城脚下,这样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称臣,难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时就摇摇头说道:“总督大人,虽然若是俺答汗愿意称臣,开互市朝廷或许会答应,但俺答汗可未必愿意。”

在这里,其实有两个难点,一是朝廷愿不愿意册封俺答汗,之后才是俺答汗愿不愿意称臣。

“难点确实在这里,但是你注意到没有,俺答汗一直想与我大明互市。

前朝时,就曾十数次派使者前来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贡互市,只是不愿意接受册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绝这个要求,甚至连使者都不见。”

在这里,王崇古其实说的已经很婉转,大明岂止是不见使者,根本就是边将直接砍杀使者回去报功。

俺答汗发动“庚戌之变”前几年,几拨使者都被明军射杀,明宣大总督翁万达痛斥这种做法“大失夷心,横挑巨衅”,并上疏强调“王者之待夷狄,来则勿拒”,应接纳俺答的贡使。

不过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与明军激战,并要求入贡,为避免使者再被扣杀,令军士束书于矢端,射入明军营,为表明诚意,归还所掠人丁,并称“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最后警告明朝,如不答应入贡,“秋且复入,过关抢京辅”。

对这样赤裸裸的威胁,当时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王崇古其实在这个时候再提“封贡”,就是认定草原生存艰难,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换取生存物资,而手上的把汉那吉不过是给俺答汗一个台阶,让他可以以保护孙子的名义低头。

方逢时有心反对,不过又想到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的嘉靖,那时候这样的提议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