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大饥荒介绍

他认为爱尔兰不应该接受大量的救助,应该顺其自然,让爱尔兰自力更生。

这一观点,对于爱尔兰人民来说,是毁灭打击,但如果按英格兰政府的利益点来看,是有益的。

英格兰地区当时虽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下,但让英国政府支持850w人中的400w以上的口粮问题,实在是难以做到。

就算是可以从印度不远千里迢迢将谷物运送到爱尔兰,但是无偿支援爱尔兰这个地方,对于英格兰政府、特别是其中的工厂主与资本家来说,就是看不到任何短期长期收益的纯粹负担。

要知道,当时英格兰国内最大的力量是大工业化的工厂主与资本家,他们不愿意损失自己利益去救助爱尔兰这种空前绝后的灾害。

1846年,爱尔兰就开始出现了小面积的人口死亡和逃亡,但大部分最底层的平民,还是依靠储粮等等,艰难的留在爱尔兰求生。

1847年,部分农户选择恢复曾经大面积耕种的谷物等其他作物,但爱尔兰独特的环境,在那个农民用不起化肥的时代,这些作物是不足以支持800w人口的生存,更别说这些谷物与土豆,还要酿酒养牛,用来出口烈酒牛肉等其他农产品。

这一年爱尔兰农业的土豆方面,虽然有所好转,但土豆产出依旧不足灾害前的百分之二十,前几年的存量也全部吃光,成为了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之后几年,爱尔兰一直面对农场品不足支持本国人口需求的情况下,农场主依旧选择出口牛肉和烈酒的现状。

在双重影响下,爱尔兰人民开始长年面对因为歉收而导致的饥荒问题。

直到1860年前后,爱尔兰也没有彻底解决最适合当地的土豆脱毒问题,当地的农民只能总结经验教训,勉强将爱尔兰的土豆亩产量,维持在灾害前亩产量的一半。

爱尔兰大饥荒的起因是当地农场品产出直接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让当地依靠过剩农场品而飞速发展的人口受到了致命打击,在1845-1865年之间,爱尔兰保守估计有150w人逃亡海外,200w人因为饥荒而死亡。

等到1865前后,爱尔兰只有不足五百万的人口了。

但如果不是当时这二十年还有人口出生,爱尔兰的人口可能在此次饥荒之后,直接归为200w左右。

当然200w人口其实才是爱尔兰在土豆“生病”后,维持牛肉烈酒出口前提下,人口稳定的适宜数字。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继续出口的农场品数量的增量,并没有远远高于饥荒前的每年出口数量的增量。

从数据上看,爱尔兰农产品出口的增量方面,其实是减少的,说英格兰政府强行出口是无稽之谈,当时的约翰·罗素带领的英格兰政府,选择的是彻底放任自由市场,并没有直接参手。

但毁灭性的病毒让爱尔兰农场品中最关键的土豆,爱尔兰“农场品生物链”的最基层,减少了百分之80以上,这时候依旧保持原来的出口水平,肯定会彻底杀死爱尔兰人民。

英格兰政府选择了不救助、不管理、观望市场、放任市场自由选择,这也是当时约翰·罗素所宣扬的治国方法。

英格兰政府并没有去主动在这种灾害的环境下,继续对爱尔兰人民施压,而是爱尔兰与英格兰的中层,以及所有依旧进口爱尔兰农产品的商人,杀死了爱尔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