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页

哪怕是之前反对楚弦政见的仙官,例如杨真卿和王神龄等,也开始思谋,他们之前反对,一来是因为楚弦提出的,二来是因为这种思想与惯例相悖,就像是女子褶裙只能长三尺,哪怕是短了半尺都不行,因为数千年来都是如此,可真的见到短了半尺的褶裙,却发现也不错,而且比之前还要好看。

一样的道理。

在要不要封册神明这件事上,明显是同意的好处更大,不光是对圣朝对百姓是如此,对他们自己也一样。

尤其是礼部尚书,他是杨真卿那边的人,此刻是连连冲着杨真卿打眼色,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推行了这个政策,那么首当其冲,掌握封册神明大权的,就应该是他们礼部,这也是规矩。

这么一来,他礼部尚书就等于成了这件事的执行者和受益者,说不定做好了,还能名留青史,这对于做官的人来说,那吸引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所以已经将所有的好处都想明白的礼部尚书,实际上已经是非常的“赞同”楚弦的观点,如果不是因为立场不同,派系有别,他早就出言力挺楚弦了。

这种事,对他太有好处了。

如此,礼部尚书猛给杨真卿打眼色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杨真卿何尝不知道,又如何看不出来礼部尚书的想法和打算,但这件事,说实话,杨真卿是不想答应和同意的。

原因只有一个,这事情若是成了,毫无疑问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弦,其次就是萧禹。

这都是他的敌人,尤其是楚弦,他怎么看怎么觉得不顺眼,再加上以前因为孙子杨克的事情,所以是更加不会同意。

可杨真卿是老谋深算,他清楚的知道,现在他不能开口反对,至少不能是第一个,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如果他反对了,这件事没成,那当然是好,可如果反对了,这件事最后成了,那就是坏事。

这对自己的威望的打击太大了。

而且现在的情况,杨真卿还没有彻底的确定,封册神明,承认神明,这件事究竟是不是一个风向?

楚弦肯定是想要将这件事搞成一个风向性质的事件,因为没有人能阻拦这种风向,如果是这样,自己再开口阻拦,等于是成了出头鸟。

哪怕自己位高权重,不怕这个,但也不能做这种掉份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