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页

“事实上,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的关键,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做法,也是用多孔碳材料去阻挡多硫离子,减少硫的溶解流失。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将研发的重点放在硫碳复合材料上。”

吕老认真地点了点头。

坐在他旁边的文秘,则是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做着会议记录。

王教授发言结束之后,向同行们微笑点头,坐了下来。

不过他凳子还没坐热,一声平静而稳重的声音,便从燕大教授的席位那边传来。

“我也有句话要说。”

发言的是来自震旦的吴世刚院士,和王教授一样,也是一位材料学界的大牛。

看到这位老人家,吕老也是尊敬地说道。

“吴院士请讲。”

扶正了话筒,吴院士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

“我在参与863项目,对锂硫电池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其实已经考虑过碳硫复合材料。这种策略在学术上看似很有效,但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很小的扣式电池,电极很薄、硫负载量不高,总的硫量大约在几个毫克级。而实际电池的硫含量较大,一般都是克级,且电极很厚、单位硫载量很高。”

“实验室能够循环上1000次的硫碳复合材料,在实际电池中仅能循环几次,有时候甚至一次电都放不出来。”

“而且,碳硫复合材料存在最致命的通病,就是体积能量密度不高。如果是电脑、手机之类的3c产品的电池,用碳硫复合材料做正极还好说,如果是汽车或者再大点的东西,就难说了。”

老先生从十年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因为是工程师出生的学者,相比起以理论见长的学者来说,更注重一项技术的实际价值。

而且,他是做固态电解质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