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军队夺权

朕即大宋 杨氏良家子 1194 字 2022-11-08

不要觉得士兵们会嫌弃卫勤军,事实上全军将士争先恐后的想加入卫勤军。倒不是因为这里有大量漂亮护士小姐姐,而是卫勤军相比于小卒,他们更像是一群军官。

尤其卫勤军的治粟使司,这一司下面有四个营,每营五百人。看规模便可知,这两千人不可能供应庞大军队的运粮工作。他们的职责是统筹为军队征发的徭役,监督百姓运送粮草的。他们更像是官府管理徭役的小吏。

不同点是,若遇到战事,他们需要集结起来,列阵作战,守护粮草,等候大军集结。

这点危险性,可以疏忽不急。如果敌军主力都打到大后方,断绝粮道了。那战局肯定已是十分危险,他们就算在前线也未必比送粮更安全。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大后方督运粮草,一个敌人也看不见。

总而言之,国家混乱之际,军队权柄会显著增加。神武右军就属于这种典型情况。

他们借着淮南平叛的时机,将运粮权从文官手中夺到自己掌控之下。淮南各个城池,府库情况各有差池,朝廷也无法详细掌控统筹。神武右军的治粟使司便自行派军队去搬运。

这种模式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倒也使得朝廷公卿们增加了些许自信,给了军队一点点信任。自中唐以来数百年对军队的防范戒备之心,有所缓解。

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谁都不相信神武右军会叛变。不仅仅是神武右军主将岳飞赤胆忠心,更重要的是神武右军从上到下,无论军官、士官还是士卒,都有着一颗忠义之心,贯彻着《春秋》大义,想的都是尽忠报国、护卫桑梓。

这种情况下,就算主帅由岳飞换成了其他人,这支军队也不会跟随主将造反。

也由此,武将和军队不再是大宋朝君臣最为防备的对象。

大宋自上而下都依稀察觉到了,控制军队的方式似乎并不止打压贬低一种,也可以是向军人贯彻一种高尚的精神,即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保家卫国的精神。

甚至于一些儒家学派更加激进的提出,士大夫们也需要贯彻这种精神。士大夫总是自诩国而忘身,那为什么在国难当头时却总是有人卖国求荣?难道高贵的士大夫连武人都不如?

当然因为时间尚短,这种流派还未发酵出影响力,只是在一些州府中冒出了些许萌芽。即民族主义萌芽,这个民族的所有子民,无论文武都应该忠于诸夏。

这种思潮,最激烈的地方还是在军中。因为军中每日都在讲《春秋》,讲忠义,讲忠君报国。

神武右军的将士最是坚信赵桓那句“朕即国家”。在他们心中,一切与官家意志相悖的,都是叛逆,是可能威胁自己利益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