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舞弊的证据,永嘉帝也不好直接令大理寺彻查,这时倒是张皇后替他出了个主意,召集登榜的学子重新考教一遍,再将他们的答卷张贴出去好让其他学子服气,暗中命厂卫细细盘查。

张皇后的办法虽是下策,但也别无他法。

自古以来,朝廷对于学子抗议,都是安抚为主。

还是和稀泥吧。

然而这群学生一召集,就立刻出了事。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太卡了,明天再粗长吧QAQ

以及古代科举舞弊,真的现实比小说更扯淡233

求点支持QAQ么么哒

第79章 爆.炸

乡试考秀才的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会试考举人的考试内容却是八股文的写作,到了殿试,却是由当今出题,考察的多是时政。

不过受累于重视格式束缚人心的考试内容,大部分读书人为了科考而科考,读书读成了死脑筋,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实际生活的经验,殿试所写的策论,要么带着年轻人的激进与锋芒毕露,过于理想化,要么……空泛不知所云。

故而殿试也成为了一种形式,矮里拔高。有时候,皇帝所出的题目与时政无关,遇到这种情况,夸就可以了。

皇帝钦点状元,替他们排名,也是随心情的。故而才有了探花郎未必是所有进士中第二有文采的人,而是所有进士中长相最佳者的说辞。

就如明朝首辅张居正,他的几个儿子都是状元探花郎,当时皇帝便直接说了,这是为了嘉奖他们父亲所做的。

这也是程老尚书之前多次在永嘉帝面前提自己孙儿名字的原因,等到殿试的时候,永嘉帝见到程仲瑜的名字问了一句,说不得心情一好就当场点了个状元或者探花了。

当然这也是老臣的小福利,对于程尚书的这个小心思,永嘉帝也清楚,他也乐得给出这么个恩典。

这次因为今科会试结果引来了轩然大波,永嘉帝安抚为主,原本此事只需要永嘉帝下旨拟礼部重新组织一场考试就好了,然而永嘉帝听了张皇后的话,直接召集了会试及第的贡士重新考教。

永嘉帝仁善,所出的题目自然不如历任会试主考官那般,故意截取些偏题怪题难倒他人,仁义礼信,他从论语中取了孟子的话,让所召集的学子以此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题目,莫说这些过了会试的准进士们,就连寻常乡试的秀才,也能写出来。

足见永嘉帝或者朝堂对于此事的想法,主要是孔谢文的正直之名实在太响亮,他的人品无人怀疑,泄题舞弊的可能性太低了。至于找枪手,且不提能够考上会试的举人们有谁愿意成为他人的枪手,如此大面积的中举,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枪手呢。

是以朝堂许多人包括永嘉帝对此都是抱持着巧合的想法的。

想起前朝牵连甚广的南北榜案,永嘉帝甚至有了种拨乱反正之感。当然这次之后为了安抚南方举子,他也会下旨扩大这次恩科所取的贡士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