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木牛流马,南中叛乱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3069 字 3个月前

偏偏沈晨都大学毕业不知道多少年了,初中那点知识早还给老师了。

所以他才觉得脑壳痛。

诸葛亮想了想道:“兴许我有办法,你让工匠先把我要的齿轮造出来试试。”

“我有一些现成的。”

沈晨扭过头对门外的单彝道:“懿德,派人去一趟妫墟,把所有的齿轮拿来。”

“是。”

单彝就去派人拿。

褒中到妫墟一百多里,现在已是下午,即便快马去取,也得明天才能到了,所以转向四轮车的问题就先搁置一下。

诸葛亮沉声说道:“我以为,陈仓道可以用大车运粮,转向四轮车的事情待我之后再想想办法。褒斜道则可以用小车运载,栈道往往是数十里平行,上下有阶梯,每数十里扎一营据,用四轮小车上置方囊,把粮草运至营据,往返不断,晓卿觉得如何?”

数十里扎营据?

沈晨思索着,按照诸葛亮的理论,就是每多少里搞一个小据点存放粮食。然后士兵就用超市那种小推车一样的东西不断从前后两个营据往返,将后面营地里的粮草送到前面营地,形成流水式作业,将大幅度缩减运粮时间和成本。

主要也是褒斜道基本以栈道为主,六百里光栈道就有三四百里之多,历史上赵云为断后,烧毁栈道一百多里,后世汉中市修复出来的石门栈道,就能够一窥当年褒斜道栈道的风采。

所以诸葛亮提出用小推车在栈道上这样往返运粮食,就不需要再担心运粮车在栈道上遇到阶梯没办法爬上去的问题,直接在阶梯附近修据点,或者将粮食进行传递交换,把后面的粮食送到前面的空推车上,继续往前运粮就行。

如此一来粮食就会源源不断。

唯一的缺点就是运粮规模比较少,每次估计也就二三百斤,载重只有大车的五分之一。但好处也很明显,一个是运粮速度快,另外一个自然是成本低、效率高。

“嗯。”

沈晨觉得很有道理,点点头道:“可以试一试。”

“那便如此。”

诸葛亮说道:“我先将图纸以及物品画出来,晓卿可去褒斜道先布置据点,待我把实物做出来之后,自可一试。”

“好。”

沈晨应下了这件事情。

当下二人分头行动,诸葛亮开始制作运粮的用具,沈晨则前往褒斜道选定据点。

这件事情关乎到北伐能否顺利展开,马虎不得,因此沈晨十分用心。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内,他顺着褒斜道再一次北上至斜峪关,沿途六百里,命令士兵选非栈道处,修建营据。

而栈道往往都是几十里一个阶梯,为防止车轮过不去,他就命令在凿壁上用凿子开出石洞,遇到来送粮的士兵已经到了,但前面来接粮食的空车队还未到,就可以先把粮食放置在石洞据点,再往返回去。

相比于修筑栈道,开石洞可简单得多。因为栈道就是在悬崖上挖出石洞,然后用木头并列出道路,下方还要挖出洞口,用卯榫结构将下面的支撑木与上面的木头连接组成。

古先民不仅在智慧上令人叹服,在劳动结果上,亦是令人惊叹。至少像这样在悬崖上开辟的栈道,即便是机器来都不一定能做好,古人却能做出数百里,可见为了这些道路,他们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修建出来。

等到章武四年六月份,沈晨从斜峪关回箕谷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在箕谷建立起了营地,一辆辆四轮手推车放在了箕谷外的道路,手推车上放着两个方囊,然后被士兵们推上栈桥,往前线运送。

步行来说,人每小时能走四到五公里左右,褒斜道全程是六百汉里,折算成公里,大概是二百五十公里的样子,步行速度以每天十二小时来算,可以走五至六十公里,最多五天就能走完。

褒斜道的优点是近,缺点也很明显,太窄了。只能容纳两个人并行,旁边就是悬崖,连扶手和头上的遮雨板都是沈晨去年的时候,吩咐李严做的。

李严派人重新在栈道的上方开孔,每隔几米一个孔,用木棍连接着,再用木棍将下面的栈道连接,上面铺木板。

这样栈道悬崖一侧就有垂直的木棍做扶手,然后中间用一根铁链穿起来。如此一来上面的木板就能够防雨水,防止木头受潮腐烂或者运粮时下雨打湿粮草,对于下面的栈道来说,也会更加稳固。

此刻箕谷营地下方,诸葛亮带着沈晨等人来到了褒斜道入口处,指着上坡道:“你们看,此推车用四轮运粮,在栈道上又平稳又安全,上置两个方囊,载重五斛,褒斜道六百里,以每三十里一据点,人可以两个时辰就能够往返一次据点,每天六至八个时辰,一人可以至少运十五斛粮草。”

沈晨看过去,就看到数百名士兵按照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排,推着像超市手推车一样的小四轮车沿着道路前进。三十汉里是十二公里,往返二十四公里,人走快点确实可以四个小时走完,以五百人的推车规模来算,每天能运粮食七千五百石。

而褒斜道六百里,就是二十个据点。每个据点安排五百人,一万人每天往返运粮七千五百石,一个月下来就是二十三万石粮食左右。虽然不够十万大军一月消耗,但问题是他们还可以加人呀。

比如每个据点再加五百人,这样一月运粮就能翻倍达到四十六万石。整个褒斜道就有两万人在来来回回地不断推送粮食,前线的粮草自然源源不断。

看到这一幕,沈晨惊讶不已,同时又觉得惭愧。

作为后世人,居然没有想到这种流水式运粮方法,实在是有点丢穿越者的脸。

但他也佩服诸葛亮的智慧,便说道:“兄长此法确实好啊,如此每人每日运送十五石,每个据点一千人,日运粮便是一万五千石,栈道上只需要两万人每日往返三次,足以十万大军每日用粮了。”

诸葛亮笑道:“因其每天都流动于栈道之上,所以我将此运粮法命名为流马。”

“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