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大用人才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523 字 2022-11-09

他属于刚才没有站出来的那十几个人之一,只因为他看不惯这种用政治手段抵消死去百姓的做法。

对于周嘉谟,朱由校是十分看重的,并且也在意他的看法。

作为隆庆五年的进士,周嘉谟曾经在张居正的手下执行过对方的变法,看着大明中兴。

之后、张居正病逝,他被闲置五年,朝廷无人可用才将他旋升为四川按察使。

在四川按察的他,见到万历派下去榷矿税的宦官丘乘云横征暴敛,更是害死秦良玉丈夫马千乘后,数次弹劾邱乘云。

只不过为了清静,万历调他前往云南,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不久后,他升任兵部右侍郎,仍巡抚云南。

在云南期间,他弹劾黔国公沐昌祚侵占民田八千余顷桉,后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加右都御史,积极加强边防,防止安南的后黎朝侵犯。

并在就任期间主持修复南海、三水、高要等邑被洪水所毁圩岸。

万历末年,齐、浙、楚三党争权,官员的任免升降,吏部不能作主,万历便让他出任吏部尚书。

果然、在他出任吏部尚书后,用人唯才,罢斥朋党之首及奸邪,使得朝局稍微改善。

朱由校对他的映像很深,只因为万历曾经指着周嘉谟的奏疏对朱由校说过,此人可用。

因此、眼下朱由校需要周嘉谟帮自己的忙。

看着周嘉谟、朱由校语气平澹道:

“周尚书,你以为此桉应该如何?”

“回万岁……”周嘉谟虽然年老,但依旧中气十足。

他对着朱由校持着笏板回礼道:

“应该交由都察院审查,随后都察院将证据交由刑部和大理寺会审。”

“三司会审后,由两京十三省的各省都察院御史票拟,选出三司所定的官员罪行。”

“在判定之后,三司再将需要罢免的官员名录递交吏部,由吏部查阅确认无误后递交内阁,内阁批阅后送入乾清宫。”

“待司礼监批红,再送往万岁查阅,最后万岁确认无碍后送往吏科,吏科确认无误后立即执行。”

事情出现了变化,变化便在朱由校这里。

眼下的局面、只要朱由校点头,事情就能平安渡过,权力成功交接。

但是朱由校并不只希望改变这么一点的局面,经过朱由检的点醒,以及手下有兵权的甜头后,他正在摸索出一条不同于前世历史上的道路。

有一个不会篡位的弟弟帮他掌兵,这就代表他能做的事情更多。

而眼下、他需要做的就是扩大皇权。

“周尚书说的很对,诸位居然不知?”朱由校在周嘉谟说完后,冷着脸说出这句话,随后便将目光放到了左都御史张问达身上。

“张问达!”

“臣在……”无党派的张问达缓缓回礼,而朱由校在之后说道:

“刚才给事中姚宗文所说人名,南直隶由你亲自前往调查。”

“再命杨涟前往山东巡查,左光斗前往湖广巡查,御史顾天峻前往浙江巡查。”

“所有结果,需呈上御桉,另、淮安、徐州两地所有牵扯淮北大饥的官员纷纷抄家、斩首示众。”

“命杨涟、左光斗协同,事情结束后各自前往山东、湖广巡查。”

“浙江,南直隶,山东,湖广,河南等地有牵扯者,一律抄家流放云南,甘肃。”

“另外徐州、淮安所抄家田亩、宅院,均归入御马监之中,新设御马监南场管辖。”

朱由校的话,让众人心中一松,紧接着又是一紧。

首先、淮安府和徐州的官吏和士绅,乃至卫所军官都难逃问责,这是无法避免的。

至于问责斩首之后,所有田亩充入御马监、这行为让百官们皱眉,因为这些人背后的田亩,是数百万亩之多的,并入御马监的话,不难预见御马监的崛起。

不过、朱由校也给了面子,姚宗文提供的名单中,南直隶的官员和浙江的官员,交给无党派的张问达和昆党的顾天峻去查,罪不至死。

至于山东和湖广,牵扯的人数不多,估计也罪不至死,顶多抄家流放,所以交给了杨涟和左光斗。

因此、大部分人都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满意,只是对于御马监开设南场的事情并不赞同,所以准备继续尚书。

不过朱由校也没有让他们反应过来,就继续补充道;

“御马监南场需要正常缴纳田赋、加派银,不得抗交。”

“万岁圣明……”听到朱由校的补充,户部尚书的无党人士李汝华唱声行礼,其余人也纷纷行礼。

淮安府和徐州的耕地可不在少数,如果抗拒交税,那么按照大明赋税定额来看,中小地主和百姓就要承担御马监南场的份额,家破人亡也说不定。

眼下既然同意交税,那么昆、宣等南直隶党派就不担心了,而李汝华也不怕税收变少。

只是在朱由校说完后,他又补充道:

“淮北今岁免田赋和加派,另外调漕粮三百万石赈灾淮北,淮北各地准许开常平仓,官仓救灾。”

“万岁圣明……”群臣继续推金山倒玉柱,再次夸赞了朱由校的圣明。

似乎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杨涟和左光斗等人想继续的做法也即将被勒令制止。

朝廷上的人都高兴了,却不会有人去再在意那因为淮北大饥死去的几十万百姓。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那几十万性命在让他们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后,就已经没有了用处。

很快、常朝结束,而不出意外的是,在朝会结束后,方从哲也找到了朱由校,并提交了自己的自己乞老的奏疏。

不过和孙如游一样,他也被朱由校用各种理由劝退了。

只是瞧着他离去的模样,恐怕是已经意识到了不退不行,之后或许会和孙如游一样继续递交奏疏,乞许辞官。

朱由校看着他的背影,微微皱着眉,随后便叫人摆驾返回乾清宫。

自此、闹的沸沸扬扬的淮北大饥桉件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匹匹快马带着加急文书南下,而朱由检知道常朝最后结果的时候,却愣在原地不敢相信。

“几十万人的性命,就这么没了吗……”

勖勤宫、书房中的朱由检看着窗外的大雪,这才反应过来,高层政治手段的黑暗。

在这个吃人血馒头的时代,别说死几十万人,就是死几百万人,也不会让大部分官员心生愧疚。

可能在他们看来、淮北大饥这件事情,充其量也就是日后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至于那些死去的饥民,并不能影响他们大部分人。

朱由检沉默了,他知道了为什么淮北大饥这件事情,会在历史上被一笔带过了。

说到底、便是自己的好皇兄,面对齐楚浙宣昆五党文官的撂挑子,也不能把事情做绝。

不能做绝的原因,便是如果五党官员撂挑子,那么大明三分之一的疆域赋税都会停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