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九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290 字 2022-11-09

“嗯,那我就放心了。”有了自家弟弟的撑腰,朱由校放松了许多,随后转头看了一眼天色,才感叹道:

“这个时辰,我也要差不多返回皇宫了,弟弟你好好休息。”

“我送哥哥……”朱由检刚说出这句话,朱由校立马摆手道:

“让孙应元和满桂送我就行,弟弟好好休息吧。”

说罢、朱由校就走向了天竺殿的门口,而满桂和孙应元连忙跟了上去。

朱由检看着他们走出去,直到背影消失不见,他才看向孙守法道:

“传承恩、化淳来、陆文昭三人前来。”

“是!”孙守法作揖应下,随后转身前往门口,让人去通传王承恩三人。

等王承恩三人得到消息,着急赶来天竺殿的时候,满桂和孙应元也将朱由校送到了马车上。

“走吧……”

朱由校交代了一声驾马车的刘若愚,而满桂和孙应元也纷纷作揖送礼。

伴随着刘若愚的“驾”声,一千大汉将军拱卫着马车踏上了返程的道路。

由于他们从齐王府正门出发,因此当马车驶过齐王道的时候,变相也等于驶过左右四十座王府。

对此、诸多王府内的藩王纷纷走出,在朱由校马车离去的同时作揖,并在作揖之后,隐晦的看了一眼齐王府正门处的满桂和孙应元,以及今日值守的大兴营将士。

“回去吧,殿下应该还有事情吩咐。”

“嗯……”

眼看皇帝离去,满桂开口说了一声,而孙应元微微颔首应下。

二人转身返回王府,不过就在他们走过长廊、返回天竺殿的时候,满桂却突然开口道:

“殿下若是真的去了利未亚,你看我等要跟着去吗?”

“自然……不过也需要看看朝廷愿不愿意放人。”孙应元表情平静的回应,这让满桂微微皱眉,随后道:

“海外就藩的消息传出来后,下面的人可是闹的很厉害,都不想让殿下海外就藩。”

“这得看殿下自己……”孙应元没有说出过多自己的观点,而满桂见状只得说道:

“先看看吧,不行就劝劝殿下,把藩国安排在三宣六慰,也比安排在利未亚要好。”

“嗯……”孙应元颔首表示认可,但紧接着就闭口不谈了。

满桂也没有多说什么,带着他走进了九州殿,并七拐八拐后,回到了天竺殿中。

在他们回到殿内的时候,殿内已经摆放好了八张椅子和桌子,桌上分别放着茶水和膳食。

朱由检坐在主位,微微抬起下巴,示意二人入座,而二人也作揖回礼,随后入座。

在他们两人入座后,并不知道二人聊了什么的朱由检才开口道:

“先吃吧、一边吃一边说,你们都知道我是这个性格、也别和那群文臣一样讲什么礼仪。”

“是!”闻言的七人回应,同时伸出手拿起餐具,对桌上的菜肴动起了筷子。

只不过在他们动起筷子至于,朱由检却一边吃饭,一边翻阅手中的文册。

文册显然是王承恩三人带来的,而朱由检看的津津有味。

上面主要写了皇店的扩张速度,以及盐场今年的产量,皇店的收支。

休息了半个月没看,上半年的报表出来后朱由检才发现,皇店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仅仅上半年,皇店收入八百五十二万余两,支出四百七十五万余两,盈利三百七十七万余两。

这只是上半年,而其中贩卖的商品和货物,基本上是盐、蜂窝煤、蜂窝煤炉,以及茶叶和各种常见的货品。

其中包括了蔗糖和其他糖类,以及布匹绸缎、官窑民窑瓷器等等。

如果只看皇店,那么今年皇店的收入可能会超过八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之所以会上涨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市舶司的存在。

市舶司存在后,以往海商们的购货渠道就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寻找私货商人,到现在直接在皇店购买。

从皇店的财政报表来看,大明两京十六省的内需消耗,只达到了四百万两不到,而剩下的四百五十多万两则全是海上贸易产生的。

这还只是半年,如果算成一年的话,也就是说大明在马六甲以东,日本以西的广袤海域里,每年游走海上的贸易额是九百多万两。

清楚了这里,朱由检当即打开了半个月前市舶司让人送来的上季度报表。

果然、在市舶司的海关税收上,仅仅半年时间,这一项便创收近百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皇店和市舶司的税收和盈利,仅上半年就达到了接近四百八十万两的程度。

不过、市舶司虽然创收,并且有着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的赔款,但相比较它的规模,这点银子仍旧微不足道。

眼下的市舶司下,海上的巡检司人数已经达到了七万多人。

这七万多人的俸禄外加吃食,每年支出就是近百万两银子,而市舶司还有书吏,还要向几大船厂下订单、交银子,因此眼下还是负支出。

沈廷扬的奏表里,明确说了市舶司尚有四十余万两的缺口。

不过这个缺口在船只、装备都补齐后,会逐渐的变小,最后实现收支平衡。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还算比较满意,毕竟收支平衡,就代表在未来市舶司将会实现创收。

随着海外藩王就藩,经过旧港的商船会渐渐变多,而市舶司的税收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也就几年罢了。

放下市舶司的奏表,朱由检看了一眼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还有北场的官场。

北场的官场今年在保证了上直伙食的同时,还出栏了军马四千九百多匹,驽马一万四千多匹,耕牛三千多头。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而更好的消息则是来自御马监南场的纺织厂。

随着官营纺织厂的出现,皇店的布匹和绸缎开始由南场的纺织厂提供,每年产量达到了十六万匹。

这些白布如果运到旧港的皇店,就可以高价卖给欧洲商人,赚取金银。

朱由校很满意,而更让他满意的是燕山的火药厂和军械所。

上半年火药厂制作火药一百三十万吨,生产步铳七万六千支,骑铳三万支,各类火炮五千四百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