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启九年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952 字 3个月前

“那他们什么时候会北侵”德川家光面带担忧的询问,而德川秀忠想了想后才道</p>

“这需要注意明朝会不会支援军队,如果明朝支援,那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颜思齐就会进行北侵,我们不得不在尾张迎战他们。”</p>

“我知道了”听到这话,德川家光点了点头,随后对着德川秀忠稽首,然后才退出了天守阁。</p>

眼下的幕府,虽然还掌握着日本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局势确实不容乐观。</p>

德川家光满怀心事的传达了德川秀忠的指令,幕府的残余势力都开始了招兵买马,为抵御明军而做准备。</p>

颜思齐的手书和军报,则是在半个月的颠簸后,赶在了正月初一,由朝鲜釜山地区的锦衣卫,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达京城。</p>

赶在正旦节大朝会前,这份手书送到了朱由检的手上。</p>

“入班”</p>

红墙白雪的紫禁城内,当鸿胪寺卿唱礼的时候,在皇极殿外的大臣们纷纷涌入,而朱由检则是抬手对顾秉谦等人示意“你们先进去。”</p>

“是”</p>

顾秉谦等人见状,也知道是日本那边有急奏,因此没有耽误,带着人进入了皇极殿内。</p>

只是门口的大汉将军看着没有进殿的朱由检,一时间有些迟疑,不知道该不该打净鞭。</p>

“你们做你们的。”朱由检露出一抹和善的笑意,安抚了两名大汉将军,随后便走到一旁拆开了手书。</p>

“混啪”</p>

净鞭声响起,而皇极殿内也响起了“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贺礼声。</p>

悠扬的钟声响起,代表天启八年过去,天启九年到来。</p>

朱由检没着急进去,而是拿着手书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p>

信里颜思齐主要说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他们这批人里大多擅长海战,希望朱由检派一个擅长陆战的人前往日本,统筹大军。</p>

其次就是关于日本农民的问题,颜思齐询问朱由检,是否可以从本地招募士卒,补充眼下明军的折损。</p>

至于第三点,则是郑芝龙攻陷草津,刘香等人攻陷名古屋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眼下明军兵锋直指名古屋。</p>

从天启八年六月至腊月十七日,明军战死一千六百七十二人,伤残退役九百四十五人,斩首倭寇三万四千二百三十七级。</p>

乍一看,似乎明军依旧能保持一比十几的战损,但实际上的死伤却开始增加了。</p>

从天启六年算起来,明军已经在日本战死近四千人,伤残退役近三千人。</p>

尽管明军前前后后斩首近九万日军,但这样的战比并不足以让朱由检满意。</p>

他想了想眼下的局势,明军经过扩招,属于朝廷的兵力再度达到了二十八卫,二百四十营,合计八十八万四千二百四十人。</p>

军队的配比是近十二万骑兵,十万炮兵,以及三十六万步铳手和三十万短兵肉搏的刀牌手。</p>

军队整体的火器配置率在百分之六十五,这比例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低了。</p>

不过,雷酸汞和锰钢的研制,或许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支持明军成为一支十九世纪的近代军队。</p>

只要击发枪和刺刀能搞定,明军就可以成为一支对世界各国降维打击的无敌之师。</p>

另外,二十八卫二百四十营里,眼下有三十二营在调往小西洋地区,有合计二十营在调往,或驻扎在日本地区。</p>

日本地区的还好说,完全可以以战养战,大军的军饷靠石见地区的银矿就能满足,还能反哺朝廷。</p>

不过小西洋地区有些麻烦,军队大概要在二月底才能调拨到位,然后还需要在当地适应休整。</p>

西军和南军所处</p>

的两广、云贵川三地,与天竺气候迥异,必须先让大军适应当地气候才能进行征战。</p>

实在适应不了的人,只能撤回大明本土。</p>

朱由检在这么想着,却不知道黄龙已经在筹备攻打天竺南部的五个土邦了。</p>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p>

这是时代讯息传递的问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黄龙一直坐等朱由检遥控指挥的话,恐怕那三十二营十二卫,十六多万兵马有半年都得在等消息。</p>

这人吃马嚼的,每个人都是十五两军饷加十五两补贴,半年就是二百多万两银子的投入。</p>

哪怕朱由检知道了黄龙的作为,恐怕也不会生气。</p>

“殿下,万岁让您进去总结一下”</p>

在朱由检收起手书的时候,王安走出了皇极殿,小心翼翼的提醒朱由检,而身着冕服的朱由检闻言转身颔首。</p>

他带着王安走进了皇极殿内,所有人都低着头不敢看他。</p>

这朝堂之上,曾经占据了庙堂三分之二的诸党官员,眼下已经被打压的只剩五分之二了,剩下的五分之三都是齐王党。</p>

至于皇极殿广场上,五品以下官员中,燕山派官员也占据了三分之一,齐王党占据三分之一,诸党和无党占据三分之一。</p>

朝堂的整体是一党独大,而这样的一党独大,不仅没有让朝廷的行政效率下降,反而提高了朝廷在中枢的办事效率。</p>

朱由检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朝臣们都等着他开口。</p>

他倒是没有着急,而是对着高台之上的朱由校毕恭毕敬作揖行礼,然后才转身看向了百官们。</p>

正旦节大朝会基本上都是朝臣贺礼,一般不会谈什么事情,除了杨涟那种铁头娃外,便只有朱由检有资格在这种场面上谈正事了。</p>

不过,朱由检也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他面朝百官开口道</p>

“孤有三点要说,但在说这三点前,要先说一件事情”</p>

朱由检静静扫视着百官们,随后才开口道</p>

“官吏定禄是国策,这点不容动摇,而以工代赈也是国策,这点也不容易动摇,最后的反腐反贪还是国策,依旧不能动摇。”</p>

“这三点谁敢动摇,便诛三族,流放九族”</p>

在贺礼的新春正旦节大朝会上,敢于放出这种狠话的,也就只有朱由检了。</p>

这样的狠话,基本上算是定下了未来一年的论调,谁敢唱反调,就得想想怎么和朱由检过招。</p>

然而在明末这一群臭鱼烂虾中,能和一步步磨砺起来的朱由检过招的人,除了关外黄台吉和努尔哈赤这个组合,倒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人。</p>

哪怕是这个组合,但凡把他们拆分开来,依旧不是朱由检的对手。</p>

因此在朱由检说完后,许多人都默默记下了这个论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