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738 字 3个月前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湖,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乾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了天阁,而咏芝则是带着他们乘坐高铁返回了北京城区。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余万,但经济格局与几百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内城和东城依旧还是最繁华的地方,咏芝为他们订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这个时代,百王坊的数百座亲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国藩王、世子前来外交的时候会停止游览外,其它时候都是付费开放。

朱观楼他们来到酒店住下,简单休息了片刻后,咏芝就带着他们去百王坊旁边的集宁坊夜市逛了逛。

不过由于宗藩交流频繁,其实各国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齐国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因此随便朱观楼他们随便点了些东西吃。

只是到付费的时候,朱观楼有些肉疼。

相比较齐国的低物价,大明算是高物价的代表了。

同样的二百文钱可以让朱观楼他们在齐国吃两顿,但在大明只能一顿。

“国朝消费那么高,普通薪资是多少?”

饭桌上,朱观楼看着桌上的饭菜,不免肉疼的询问咏芝,咏芝见状也笑着回应:

“两京的最低工资是每周两千三百文,省会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县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齐国低一两成。”

“低那么多?”朱观楼有些不敢相信,但咏芝却苦笑道:

“国朝人口多,能做到这样的收入和物价已经不错了,据我所知,印度厮当的诸藩百姓收入只有齐国一半,物价则是齐国的八成左右,昆仑诸藩则是收入只有齐国的六成,物价和齐国差不多。”

“欧洲诸藩则是拿着齐国一半的工资,物价和国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闻,欧洲百姓都在游行,希望各国上涨工资,压低物价。”

咏芝的话让朱观楼的一些同窗点头:“这几年诸藩百姓游行的次数是多了不少。”

“呵呵……”咏芝苦笑道:“这样的矛盾应该还会继续加深,除非能解决能源问题,不然……”

话说三分,咏芝没有继续再说,而朱观楼则是深深的看着咏芝,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

一顿饭上,涉及政治的话题并不多,毕竟大部分齐国学子来大明,都只是来完成自己的毕业旅游,因此在吃饱喝足之后,众人便回到了酒店。

这一夜,朱观楼想了许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咏芝就叫醒了他们,带着他们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并直接了当的前往了曾经的齐王府。

齐王府作为大明与齐国友好关系的代表地点,历代皇帝都对此地多加修葺,对于内部的布置更是丝毫未改,与当年齐文王离去时无二异。

走上承运殿,走进勖勤宫,朱观楼他们望着那摆满的四面书架,以及高挂桌桉背后的《大明宗藩坤舆总图,似乎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历史,以及流逝的时间。

咏芝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对着众人讲解曾经齐王在齐王府内的事迹。

“齐王府营造于天启三年,天启五年九月齐文王入住其中,其规模是百王坊诸多王府之最,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启二十三年就藩为止。”

“根据齐藩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卯时起床来勖勤宫处理政务,中间只有午时会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处理政务,直至子时才休息。”

“在这处殿内,文王一共处理了一百六十二万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写字数平均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现如今库存的天启年间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处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