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
一定要削藩!
齐泰看着朱棣回转的兵马,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心不断的向下沉着,朱棣善于用兵,单单从眼前的这支部队上就能够看出端倪,更何况朱棣跟过众位名将,属于在战场上一边学,一边实践出来的悍将,他晓得如何利用兵士,在战场上达到胜利的目的,这点也在朱棣近些年屡屡出击,屡屡获胜当中验证了出来。
齐泰又想到刚才朱棣眼泪横流的样子,他侧头看了一眼他身边的将士,这些人显然被堂堂一介亲王,不顾脸面,当着万千将士的面嚎啕大哭,所震惊与触动。
他也有所触动,他没想到战绩显赫的朱棣,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一面,当众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不说,还哭起来扮可怜,齐泰觉得兴许等他们回去后,等到他身边的军士把今天的事情传出去后,恐怕许多人都会表示理解朱棣违背遗诏的行为,而不会谴责。
孝子嘛。
百善孝为先。
一个孝顺的人能有多坏。
自古以来人们对孝顺的人就多有宽容。
齐泰眼神不由的凝起来,他看着前方回转的军士,仿佛还能越过众多军士,看到一马当先的朱棣。
这么一个善于用兵,且能放下脸面的亲王,若是不消减他的权利,将永远会给中枢带来一定的威胁。
这如何能行?
就在齐泰想着这些的时候,他身边的一人,问道:“齐侍郎,您看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齐泰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点了点头。
随后,众人也开始行动了起来,准备回京复命。
齐泰把遗诏好好的收了起来,摸了摸遗诏,仿佛又向遗诏求取了一下力量,信念逐渐坚定了起来。
……
燕王朱棣被齐泰阻拦回去的消息,迅速的传到了众位王爷耳中,许多王府都响起可惜的叹声,甚至有人还暗戳戳的想着四哥也不给力的想法。
对于他们来说,侄子做皇位,多多少少都让这些王爷不太服气。
不过不服气归不服气,他们也没什么办法,朱允炆很早就被定为太孙,继承皇位基本上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这一点他们没得黑。
他们也只能在朱棣带头挑事的时候,不高兴的骂一骂齐泰,表示表示存在感,可他们没太多想法,不代表他们认为朱棣也没什么想法。
朱棣的实力,众人皆知。
若说朱棣带兵去应天府,只是纯孝的为朱元璋讨说法,他们是不信的,尤其是周王不相信,他是朱元璋第五子,他都有想法,更何况朱棣?
说起周王来,他岳父是冯胜,朱元璋还在世时,曾弃封地奔凤阳去找冯胜,一下子把朱元璋惹急了,直接下令要把周王迁到云南去,不过不久后朱元璋改主意把周王留在了南京,只不过余怒未消的朱元璋一直到两年后才准许周王返回封地。
后来朱元璋收拾蓝玉的时候,冯胜又进出周王府,这让朱元璋本就担心周王有什么小心思,更加担心了,朱元璋一发狠,赐死傅友德后,第二年就把冯胜也赐死了,其中多少也有想要绝了周王的心思。
不过效果好像不怎么管用,此时的周王,显然心思未绝。
另一边,朱允炆被诸王抗议不能奔丧搞的有些心烦,幸好他把最大的刺头朱棣阻拦了回去,这让朱允炆安心了一些。
可安心过后,朱允炆莫名觉得一阵屈辱,他小心翼翼在朱元璋身边伺候了六年,六年,谁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这六年间,他没有向任何一个人证明过他皇孙有多了不起,有多风光,他满脑子想得就是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到手。
如今终于拿到手了,但是他发现这天下依然有他需要顾忌害怕的人。
那一个个分封出去的王,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深深扎在他的心中,让他夜里都睡不安稳,这一夜,翻来覆去的朱允炆,终是起身来到了殿外,他看着漫天的星斗,心中恨恨想着。
“我已经是大明朝的帝王,是这天下唯一的君,凭什么由他们这般快活,想抗议就抗议,想带兵奔丧就带兵奔丧,以前瞧不起我,忽视我,不尊我的人,现在难道还要由他们不把我放在眼里吗?!……”
夜里的风有些寒,可哪怕再寒,依旧把他心中的那团存在了很多年的火,吹的越来越旺。
不过,朱允炆知道,他没有政绩,初登皇位,最重要的就是先坐稳皇位。
当务之急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他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这需要帮手。
第二天,朱允炆便开始了他的动作,先是下旨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入京就任翰林院侍讲之职。
方孝孺此人,才名远扬,品性端正,人称‘小韩愈’,在洪武年间就多次被人举荐为官,但可惜朱元璋用不到他,不过朱元璋却也比较欣赏品行端正的人,所以曾与朱允炆说过方孝孺,言辞多为赞赏,而且明言告知朱允炆,方孝孺定会一生忠于朱允炆,因为方孝孺师从宋濂,而宋濂是朱标的老师。
同时,朱允炆升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让这两个心腹同参朝政。
并且当天下朝后,朱允炆便召两人入奉天殿密议,询问两人他该从何处入手,当做他的继位后的第一件政事。
齐泰和黄子澄都有些激动,以前他们哪里能参与这种事情,这可是治理大明朝,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对大明朝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感觉让他们忍不住的心神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