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页

翰林院其他人原本是抱着观望的态度看待京报这一新生事物,没想到三期下来引发这么大的反响,才三期,到了发报的那一日,就有不少百姓自发聚集在报点处,等待听人读报了,尤其是刚进翰林院没多久的一名新科进士,被大理寺来人给挖了过去,这让他们看得蠢蠢欲动。

在筹备第四期京报的时候,宋泽就谈了投稿一事,大家都同意接受外来的稿子,并决定了专门的审稿人员,还决定在第四期上将接受投稿消息正式刊登出来。

这消息先在翰林院里传开,于是那两日,不少人不是在翰林院奋笔书写,就是回家还在灯下撰文,这让杨卫展看得心头极度不快,他原本也是不看好宋泽这些人弄什么京报,在他看来纯属无聊之举,最后会以笑话收场,对宋泽这六元的名声肯定有影响。

他是想坐看笑话的,可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尤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翰林,居然也偷偷摸摸地写稿子要去投稿,杨卫展有吐血的冲动,就连回家祖父也找他谈了京报的事,杨太傅虽然是保守派的,但身在官场这么久,也有一定的敏锐度,让京报继续办下去,影响非同小可。

“京报这么光明正大地为商家打广告,朝堂上也没有参宋泽一本?”

杨太傅捋着胡须说:“有人参了,可也有人为宋六元说话,因为有了这份笔墨费,京报从十文一份,降到了五文一份,这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没想到他们倒是有这样的魄力。”

总的来说,虽然有贬,但褒奖的声音更大,毕竟那份报纸的纸张笔墨费,都不止十文钱,谁不知读书费用最贵,宋六元这一行为无疑有利于教天下人读书。

“陛下没有说话吗?”杨卫展心头不舒服。

杨太傅叹气道:“陛下没赞成也没反对,正是这样的态度才叫人拿捏不准,不过祖父已经听说有人想要效仿宋六元。”

“办报?”

“不错。”

“那祖父,孙儿……”杨卫展也蠢蠢欲动了,他自认才华并不输于宋泽,只不过运气稍差了一些,所以凭什么宋泽能搏得美名,他却要屈居其下。

杨太傅却摇头:“不可,京报是头份,你就算办成功了,名声也无法越过宋六元,你稍安勿躁,过阵子祖父将你调出翰林院。这一块风险未知,你没必要插手,祖父另外安排人便是了。”

杨卫展虽有不甘,但祖父的话也对,科举他已经落后宋泽一步,难道就只能跟在他后面做事?他还是要尽快拿出其他政绩才是:“孙儿听祖父的安排。”

有人要办第二份报纸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京报诸人耳中,有人担忧不已,京报局面刚打开,就有人想要抢夺他们的果子了,心里那个气啊,宋泽却平心静气地说:“报纸谁都可以来办,只要我们保证我们京报的质量,就一定能被更多人接受,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不必争一时之气。”

“京报上的文章也必须认真审核,切不可犯了大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京报的第四期,我打算将印刷量增至一万份。”

众人听得抽了一口气,同时又激动不已,一万份啊,办第一期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敢想要这么大的量,起初还是靠大家手抄的,第二期才找来印刷作坊雕版印刷,否则靠人力来抄写根本来不及。

任务布置完,大家分头忙碌起来,杨卫展也不那么烦躁了,定下心来做事,第二份报纸的消息也在有心人士的宣传下扩散开来,不少人都等着看好戏。

这种情况下,人调去工部的顾昭显得越发低调了,原本众人对他调去工部的发展就不太看好,如今京报和另一份报纸又闹得沸沸扬扬,顾昭的存在感就越发显得减弱了,这对顾昭来说求之不得,每日在工部忙忙碌碌,晚上不是回家就是跟木头外出寻找好吃的。

他是真的没有太多空闲时间了,否则他都很想写篇小说投稿到京报上,引领一股新的风潮,不过到底心痒痒,用挤牙膏挤出来的时间写了个大纲,什么时候空闲多了再将内容填充进去。

在这般低调忙碌的日子中,黎家两位舅舅也同样低调地回了京城,两家人一前一后,中间不过差了三日时间而已,顾昭和黎氏都派了人在城外十里长亭处守着,府里也派了人提前整修打扫,让他们一回来便能入住。

黎家两位舅舅的府邸也是挨在一起的,黎大舅黎长庚是先回来的,在此之前,黎长庚和顾昭这对舅甥也就在信件事联络过,这回可是第一次见面,黎长庚见到前来接他的外甥十分感慨,拍着他的肩连声道好。

黎大夫人上回为黎氏的事回来,见了顾昭时便喜欢上了,这回也是抓着他的手拉他到身边说话,至于自己的儿子还有孙辈,统统先放在一边了,在她看来,顾昭一个顶得她所有的儿孙了,瞧瞧顾昭为黎氏办的那些事,叫她看得也羡慕,换了黎长庚这个亲兄长,都没有亲儿子办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