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官员已经有地方为官的经验,但看到那些百姓说说笑笑地匆忙走过,脸上毫无愁苦之色,一度怀疑之前得到的资料是不是错误的,然而待了几日,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前后的变化,他们才知道并非一直都这样,而是因为顾昭来任知府后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原来这些有资历的官员对顾昭面上是敬着,但那是因为顾昭的背景,京城谁不知道他跟燕沐虽非亲兄弟,但胜似血缘兄弟,好得就差穿一条裤子了,燕沐如今可是堂堂的国公爷,又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他们想不开了才会开罪这样一位有国公爷撑腰的人。
现在看到尧昌府内外笔直的水泥马路,来往不断的车马商队,城外大片种植的橡胶草与向日葵花,这些官员对顾昭的尊敬变成了发自内心深处,他们很清楚,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要做到这种地步有多难,给别的官员三年六年,都不见得能做到。
至于那些没有地方为官经验的同榜进士,现在对顾昭更加是心服口服,难怪他能是探花郎,又难怪他得圣上看重,文章做得好,治理地方更加出色,就算不在他手下为官,这样前程似锦的官员,他们也要想办法打好关系,可以说,这回能在顾昭手下为官,是他们的运气。
有这些官员到来,顾旸变得轻松了不少,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他在走遍尧昌府地界,又去过互市后,见三哥有了帮手过来,于是又向顾昭提出了辞行,他想去西南看看,正好燕沐在那里,西南的情况与尧昌府又不同,去那里见识也很有意义。
顾昭没有阻拦,为他准备好马车,送他与彭夫子一起出发了,还派了护卫沿途护送,彭岭没离开,他在顾昭手底下兢兢业业地办差呢,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心中有数,想要考中进士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还不如趁着如今的机会先获得一个官位,当然举人功名是一定要拿到的,他对考中举人还是有些信心的。
在其他富庶地方举人想要派官何其难,但尧昌府这边对他来说是次良机,因为这里缺官员,秀才举人就能进入官衙,没看之前的同知房吉信也不过是举人出身。
有了帮手后,顾昭将精力放在尧昌府的教育、农业还有经济上,这也包括了作坊在内。
让人将府衙这段时间的账册送过来,顾昭查了账面上的余额,可喜可贺,除了原先抄家得来的银钱外,如今地方上靠作坊与税收收入,府衙账面上还剩下少银两。
“大人,”范师爷提醒顾昭,“大人最初投的那笔钱还没收回呢。”
顾昭看看账面上银子虽然不少,但他要做的事情和要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想想说:“算了,我也不缺这点钱,就不用抽回来了,这些银子还是用在该用的地方吧。”
范师爷心说也只有大人说得出不缺这钱的话,旁的官员,贪得再多,可依旧控制不住往自己兜里揽银子的贪念,也只有大人反而往外倒贴银子的。
“那大人下一步想要做什么?”范师爷心说,他好早作准备,就知道大人是闲不住了,这不稍微清闲些,大人又给自己找事情做了。
顾昭曲指敲击桌面,说:“我打算拿这些银子多建些学堂,让适龄的孩子都能够进入学堂识字,有天分的可以继续念下去。”
范师爷惊讶:“是所有适龄的孩子?”
真这般的话,难怪大人会不想将银子抽出来了,因为这投入太大了,而且没有利润收回来的,跟办作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但这显然是造福尧昌府所有百姓的大善举。
“是有这个打算,但还要再考察考察是否适合,而且也不必衙门掏出所有的银子,可以发动富户乡绅,这可是做善事。建设尧昌府不是本官一人的事,而是所有尧昌府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应该没问题的吧。
范师爷一想也是,大人让那些商户有生意可做,那他们回馈这地界也在情理之中。
两人商议过后也没立即向那些富户乡绅提出要钱的事,而是顾昭在带人去各地走动考察的时候,范师爷让人放出了些风声,探一探众人的想法。
消息散播得很快,百姓异常关注。
“听说没有,咱们的知府大人想要多建些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这事是真的?我也想送自家孩子去识几个字,到时进作坊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可咱这尧昌城内的学堂就那么几所,而且门槛可不低,束脩也不少,想要识字都没去处。”
“现在大人办的几个作坊里,闲暇时间都有识字班的,识字越多的工人,晋升加工钱的机会也越大,可惜我们没能进去,也没办法参加这识字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