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活得长些,能使得朝局更加稳定,将来太女继位也能更少些震荡,太女同样也能多得到些指导与锻炼。
皇帝很是亲切地问了顾昭一些尧昌府的事情,虽然很多事他都知道了,但远不如亲耳听顾昭说来得更详细贴切,除了尧昌府地方经济民生的发展外,皇帝对顾昭的办学同样很有兴趣,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一模式能够推广,在他和太女手上实现的话,将来史册上定会留下他们父女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谁不想在后世留下一个明君的好名声,想不开了才想成为被后人骂的昏君。
如今的大周已有中兴之相,皇帝想将大周推向更高峰,顾昭的出现和不断展露出来的才华,让他看到了这一点。
也许老天注定大周要走向更强盛,所以才会送来顾昭这样的能臣,又有宋泽这样的六元状元,这一届的考生也比往年要活跃得多,因而皇帝也越发心情好,这一点顾昭没有判断错,皇帝的心情对他的身体的确有不小的影响,加之他对太女毫无猜忌之心,分了太女不少政务,有太女帮忙,他政务也清松了不少,这身体也就越发的好了,并没有显露出要驾崩的迹象。
皇帝还从旁边翻出一叠纸,正是顾昭在尧昌府时送来的,出自学堂学生和夫子的手,自制的纸张,比起最初的那一批,质量有所提升,不敢跟外面出售的纸张相比,但皇帝挺重视。
“看看这纸,将来那些学生即使其他本事没学到什么,凭这一手制纸本事,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了。”
顾昭谦虚道:“哪里,当初也是因为银钱紧张,也不想让这些学生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幸好这些学生都是懂事的,很珍惜如今的学习机会。”
皇帝点头说:“如果不是朕的年纪大了,朕都想亲自去尧昌府实地看一看,不过照尧昌府如今情况,只要以后不变,将来定会有尧昌府的学子来到京城赶考的。”他看不到,他女儿也会看到的,这就足够了。
“如果朕想在整个大周推广此种模式,顾爱卿看是否可行?”
顾昭心说陛下果然有这样的野心,太女跟他聊天时也提起过此事,顾昭便知这对天家父女是要竭尽所能促成此事了:“这需要大笔投入,光靠地方上的财政恐怕难以支撑,还需要朝廷拨款。”
“可朝廷也支撑不起这笔投入,如今进账多了,可花钱的地方同样在增多。”皇帝摇头,国库能有现在这般收入,也多亏了顾昭,现在这事还是得交给顾昭来办,交给其他人,其他人没他这能力不说,也不如顾昭来得纯粹。
是的,皇帝知道顾昭的私心很少,并不喜好享乐,否则凭他如今的身家完全可以过上奢靡的生活,然而看他穿着,看他府里的情况,与刚来京城时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
所以他真的觉得顾昭是难得的纯粹的人,心里有百姓,有这个朝廷,想让大周朝变得更好,否则他何必要去撬动盐商的根基,当其他大臣不知道江南官场的那些事吗?他们当然知道,但也清楚办成这件事吃力不讨好,所以又何必去得罪一大串的人。
皇帝说:“朕也在考虑这件事,朕以前听爱卿和沐儿提起过海运一事,如果朕将此事交给爱卿,爱卿可能为朕与太女办好?”
果然和他想的一样,顾昭当即跪下来说:“想开海运容易,可没有强有力的武力作后盾保障,那也无法长久。”
皇帝起身走了几圈:“顾爱卿说得不错,只是发展海上武力,建立一支海上的军队,从来没有人涉足过,朕怕朕下了这样的命令也没几人敢去做,如果交给顾爱卿,怕是要你从零开起,难度不小。”
顾昭愣了下:“臣是文臣,不会治军。”
皇帝哈哈大笑起来,心说居然还有事情将顾昭难住:“如果定下此事,朕当然会派得力的干将去协助顾爱卿,依朕看,爱卿与姬将军之间的合作就非常愉快。”
哦,顾昭懂了,这不就是拿海运的收入去建立海军么,当然这跟他想法一样,但派谁去?顾昭试探问道:“那陛下会派谁?”
皇帝似笑非笑地看了顾昭一眼:“顾爱卿想让朕派谁去?”
顾昭挠挠脸不说话了,皇帝笑得更加开心,但没正面回答顾昭的问题,而是说:“爱卿回去先写个章程送上去,朕这几日会与内阁大臣商量此事,会尽快落实好,正好爱卿趁这段时间多陪陪家人。”
顾昭谢恩。
等他退出去,顾昭不由嘿笑了两下,想到人还在西南抱怨皇帝不厚道的燕沐,心说他还是不提这个醒了,给燕沐留个惊喜,没想到皇帝也如此促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