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向熙点头:“父皇,女儿明白的,父皇都已经为女儿铺好了路,女儿会一直走下去的。”
“朕只给顾昭留了那道圣旨,至于加封他,父皇留给熙儿你了,他的爵位早该提一提了。”
燕向熙知道,父皇留着顾昭给新皇加封,是新皇对顾昭的施恩,让顾昭更加尽心尽力为新皇办事,她的声音也哽咽起来:“父皇,熙儿会的,顾昭的确是有功之臣。”
“好,好,可惜父皇不能亲眼看着朕的公主成为这大周朝的女皇了。”
燕向熙的眼眶更红了。
最后皇帝拍拍女儿的手,叮嘱她:“是时候给沐儿传旨,叫他秘密带人回来,先留在海上策应。”
说完这些话,皇帝又陷入了昏迷之中,燕向熙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然而她也只能起身擦掉眼泪,将御医叫进来,让御医尽量拖延住父皇的性命。
密旨以飞书传鸽的方式到达燕沐手中,燕沐得到密旨的第一时间便带着一批人秘密出发了,如今海上皆尽掌握在海军手中,有什么动作没有燕沐允许根本无法传出去。
如果说顾昭进宫之时还没被人发觉的话,那他从宫里出来时,便是一件非常醒目的事了,京中权贵哪里不知皇帝又生病了,因为连着数日没有上朝了,再想想皇帝原本身体就比寻常人虚弱,这一回似乎病得不轻,只怕要不好了。
再说这两天京城的气氛也比平常来得紧张压抑多了,因而关注宫中情况的人更多,这时候看到顾昭从宫里出来,纷纷惊讶。
想想人在姚城的顾昭,却突然出现在宫里,叫人不能不多想。
只可能是陛下将顾昭急召回来见驾的,肯定还托付了顾昭不少事情,谁能想到这时候皇帝召见的不是其他大臣而是顾昭呢,可见对顾昭当真看重得很,将来新皇登基,顾昭的地位会更高。
顾昭突然回府,将家里人也吓了一跳,因为事先没得到任何消息,好在顾昭立即解释是陛下急召他进京,家里人才放下心。
这两日京城形势不对劲,顾家二老没有什么经验,可黎氏却是经历过那些事的,因而跟顾家二老通了气,约束住两府下人,尽量避免在外走动,免得冲撞了什么,或是被有心人士引着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二老庆幸这时候有黎氏在。
顾昭回来后同样约束两府的人,他一时半会儿是无法离京了,这种时候他也无法安心在姚城待下去的,陛下对他有知遇之恩,回来送一送陛下也是应该的。
接下来两日,除了和宋泽宋程和黎家稍微互通了下消息,顾昭都关着门过日子,也有帖子递到他府上,可这种时候出府是有多想不开,并且顾昭还加强了府里的防卫,免得有不轨人士趁乱搞事,他可很清楚自己遭了不少人的忌。
平南公府那边顾昭亲自跑了一趟,和燕母说了会儿话,又给府中侍卫作了安排,这情形谁也没意外,顾昭和燕沐本就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顾昭猜测燕沐应该也在海上飘着了,当然燕沐这支人不过是为防不测,其实太女手里握有火器营,本就够震慑不轨人士了,难道还有那不自量力的人想亲自尝试一下火器营的厉害?
之前陆续有大臣进宫,气氛更显压抑,并且京城的大街上也有金吾卫开始巡逻,这让京城百姓更少往外面走动了,往日热闹的市井也变得冷清起来,茶楼酒楼生意都清淡了许多,可谁也不敢有抱怨,只希望这场权力交接能够顺利过渡。
也有不少京城百姓暗暗祈祷,希望皇帝身体能康复起来,尽管希望不大,因为这几年他们在如今皇帝治下,日子越发好过了,他们真心诚意地感念陛下,希望陛下能健康长寿。
只是事与愿建,就在顾昭回京城的第五日,宫里的丧钟敲响了,守在府中等候消息的人立即知道,他们的皇帝陛下大行了。
皇帝驾崩,顾昭这样的三品大员不能不去送一送,家中也开始撤下所有的红色,顾昭又叮嘱了几句就匆匆进宫去了,同他一样的大臣有不少,互相碰到了只是颔首示意,然后面色凝重,脚步匆匆。
顾昭到的时候,内阁重臣以及宗室的几位重要成员都在,皇后与几位宫妃也在场,守在皇帝身边的便是太女,宁杨带着皇孙也候在一边,众是皆是一脸哀色。
姚首辅出列对太女说:“请太女殿下节哀,国不可一日无主,陛下遗命让殿下登基,请殿下继位,并恭送陛下进皇陵才是。”
“请太女殿下节哀,请太女殿下登基。”站在太女一边的大臣,纷纷跪下请愿。
燕向熙没有回应,几位宗室,包括宗正,脸上却露出挣扎之色,其实他们哪里甘心这皇位落在一个丫头身上,哪怕这几年燕向熙在处理政事上的能力得到不少大臣的认可,然而姚首辅却是坚定的保皇派,对皇帝的遗命也坚定不移地执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