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里头,或许四十五六已经算是老年人了,赵九福后知后觉的想到这件事,或许他是应该用心有些,至少不要让父母还要为他操心。

“爹,现在你背着我,等我长大了,我就背着你。”快到的时候赵九福忽然开口说道。

老赵头脚步微微一停,口中说了一声好,嘴角却忍不住咧开来。

他这一辈子生了九个儿女,活下来的就有七个,但论贴心,论孝顺,还是最小的这一个合他的心意,这个时候的老赵头几乎与老陈氏同步了,他自认这偏心果然是有理由的。

进了戴河镇,老赵头就把孩子放了下来,一只手牵着他往前走,一边说道:“咱们戴河镇统共就那么几个秀才,出来开了私塾招收学生的,一共也就三处地方。”

“我让你二哥打听过了,靠近城门这块的有一个刘秀才,说是秀才,其实只是童生,一直也没考中秀才的功名,如今年纪大了就出来开了私塾,教孩子识字启蒙。”

“另外还有一个赵秀才,才二十多岁,听说心思灵敏,才华出众,这几年因为守孝才开了私塾,不过才三年的功夫就教出两个童生来,十分了不得。”

“最后一个是胡秀才,这胡秀才是戴河镇的老人了,爹年轻的时候就听过他的故事,那时候他才刚考中秀才呢,谁知道一年年过去,愣是没能再考中举人。”

赵九福一边听着一边分析,既然要开始读书,他自然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老师。

三个秀才比起来,刘秀才学识到底是低了一些,他自己都没考中过秀才,将来自己想要走科举的话,这位老师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不然的话他这边的束脩也不会过分便宜。

赵秀才倒是不错,还是跟他同姓的,但正因为他才名远播,恐怕学堂里的人不会少,并且要的束脩是三个人里头最多的一位,足足五两银子才够,这还不算逢年过节的节礼。

剩下的那位胡秀才是经年的老人,教书育人颇有几分自己的办法,束脩是一年二两银子,十分公道。但他也有缺点,传闻这位胡秀才收学生十分严格,性格也十分严苛。

老赵头唠唠叨叨的说了一遍,但其实并不是征求儿子意见的意思,他心里头已经想好了:“阿福,刘秀才虽然收的束脩少,但他那边读书的人也杂,听说不是读书的样子,不如我们先去赵秀才那边看看,虽说他那边束脩贵了点,但贵有贵的道理。”

五两银子对于赵家来说是一大笔钱,但也不至于拿不出来。

赵九福却有自己的主意,抬头说道:“爹,要不我们先去胡秀才那边看看?”

老赵头以为他担心家里头的银钱不够使,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说道:“放心吧,家里头五两银子还是能拿出来的,就是你买笔墨纸砚的钱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