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

孙训导教授的是书、礼两门课,胡秀才教授的是书、数两门课,其中书这门课最为重要,所以两人排班,以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时间。

赵九福第一天并未见到那位顾训导,只因为他过去拜访的时候听他的书童提起,他们家老爷前一天出门踏青访友,喝醉了酒告假了,左右今日也没有乐、射、御三科。

县学的生活,赵九福如鱼得水,他原本就是情商在线的人,对读书又有几分执着和追求在,学习好又肯学,旁人闲下来总想着玩闹,赵九福年纪最小,心却沉稳,有空余的时间就往县学的书房里头钻,除了看书就是看书。

这样的“好学生”自然是老师最喜欢的,更别提胡训导和孙训导原本对他的印象都还不错了,几日下来就满口夸赞,就连孙训导都说了好,私底下跟胡训导说:“读书就是该这么用心,这孩子定的下心来,以后必定有大出息。”

老师喜欢的学生,学生们通常是不太喜欢的,但赵九福年纪小,身边的生员通常比他大许多,也不好意思跟他一个孩子较劲。

赵九福也有意识的将自己姿态放低,谦逊低调,几日下来倒是将县学摸了个遍,也知道那位顾训导为何能够几日不来了,他教授三科听起来多,但实际上县学并不太重视这三科,乐、射、御三科,一周才最多一节课,比现代体育课的地位还不如。

第68章 讨饭怕狗咬

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月考虽然比岁考好一些,并不会影响到禀生的评定和升降级,但每个月一次的月考也是生员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每月月初的时候举行,赵九福入学一个月之后正好赶上。

这一日,平日里读书刻苦的,放松的,都早早的赶到了县学,一个两个手里头都抱着书在苦读,看来临时抱佛脚的事情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有。

赵九福来的时间如往常一样,看见他轻轻松松的走进来,便有跟他关系不错的生员赵炳生就喊了:“阿福,你怎么才来啊,你就一点儿也不担心?”

县学虽小,但里头的人也是分门别派的,这也不奇怪,读书人也分人,有出生富贵的,自然也有出生豪奢的,原本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要成为朋友就挺不容易的。

不过戴河镇就这么点大,县学的学生才三四十人,也就是按照家境划分成两大块罢了,而赵九福是农家子出生,自然是被归类到这一派的。

赵炳生比虽然也姓赵,但跟赵九福其实是毫无关系的,毕竟赵九福他爹老赵头是逃难过来的,在本地其实并没有亲眷,不过他比赵九福大五岁,也算是年少成才,又是同样的农家子出生,与赵九福的关系便好的很。

赵九福听了倒是笑了起来,反问道:“我担心紧张也毫无用处呀,难道我担心了,月考的成绩就能好一些不成?”

赵炳生却说道:“你是不知道月考的厉害,虽说不影响到岁考,但咱们这里的生员哪一个不是比你早入门,你要是排名到了后头,到时候可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