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如此,赵九福放在小皇帝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甚至当年他教育自己的长子赵顺灏的时候,都没有这般的用心。
小皇帝没有先帝的教导,关于皇帝要做的事情也得他这个太傅来,虽说朝中又选了几人作为皇帝的老师,但有些事情并不是他们能说的。
赵九福将自己的教育想法一次次的写下来梳理清晰,又一次次的烧毁,最后才能化为实践,在小皇帝的身上,他几乎花费了全部的精力,才能保证不出差错。
幸运的是,后宫之后的李皇后也是如此,她也许想要增加自己在小皇帝心中的重要性,但绝不是那种要把儿子培养成昏君,好来一个自己执政的野心家。
正因为如此,赵九福与李太后才能达成现在的和谐,否则光是教育的理念不同,就足以让这两位一个前朝重臣,一个后宫太后闹得不可开交。
李太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女人,在那次血洗朝堂之后,她对赵九福就十分的客气,这种客气的辈分是谨慎和戒备,但同时,却不影响她对赵九福的倚重。
小皇帝在朝中最坚定的支持者,除了李家人就是赵九福,对于这一点李太后认识的十分深刻,固然因为当时赵九福的强势作为,她心中有些畏惧,却不会选择在小皇帝羽翼未丰的时候与赵九福撕破脸,与此相反,她十分配合。
考校完毕,赵九福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陛下学习的极快,有仁帝之风。”
小皇帝显然知道,别看先帝临死的时候来了一个托孤,但赵九福其实是仁帝那时候提拔起来的大臣,他与仁帝的私交极好,甚至一度被人传出有龙阳之事。
对于小皇帝而言,类似仁帝自然是比类似先帝更好的夸赞,他忍不住也露出一个笑容来:“太傅,仁帝是一位怎么样的皇帝?”
赵九福见他一路走来满头大汗,拿出帕子替他擦了擦额头,笑着说道:“仁帝啊,他是一位有志之君,他的一生极为克制,为了大周的繁荣做了许多常人不会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