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脱靴遗爱

是以州衙上下对卫辰这位知州大人的观感都很是复杂,一半敬重,一半畏惧。

眼看卫辰与黄守正告别后,登上马车驶出州衙,此一去多半不会再回来,禹州的官吏们既觉得松了一口气,又有些怅然若失之感。

到最后,种种复杂情感都汇成了一句话:“知州大人,此去汴京一路保重!”

相比这些官吏,禹州百姓的心思就要简单的多了。

卫辰担任禹州知州只有短短两年半的时间,但这丝毫不妨碍禹州百姓对于卫辰的爱戴。

卫辰要走的消息传开,禹州城中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倾城而出,在城门口拦住了卫辰的马车。

这些百姓并不是被官吏强迫着出城,而是感念卫辰的恩德,自发前来相送。

简诉讼、增税赋、实府库、轻徭役、筑大坝、灭时疫、兴义学、劝农桑……

但凡有哪个地方官员能在任期内做到其中一项,就足以称为能吏,而卫辰全部做到了。

并且,除此之外,卫辰在禹州还留下了诸多德政。

埋葬尸体的漏泽园、收容孤儿的慈幼院、奉养孤寡老人的福田院……

这些公共福利机构大周其实早就有了,但因为要常年付出,往往都是名存实亡,或者干脆就没有,也就汴京这样的大城市比较完善。

但如今,在卫辰的主持下,禹州城还有下面的新郑县和密县都先后设立了这些机构,卫辰还专门划拨出官田来维持日常的开销。

当今世风,地方官员往往不喜欢处理衙门里那些俗务,反而更乐意邀风赏月。

只要府库中有些闲钱,他们多半就会造些亭台楼阁,以供游玩,顺便题诗词以记,让后人传唱。

而卫辰,身为堂堂当世文宗,在禹州将近三年,除了一篇吟诵钧瓷的长诗外,诗词文章竟然少有建树,令文坛士林都是惋惜不已。

可是,对于禹州百姓而言,这却是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卫辰的每一分精力、府库中的每一枚铜板,都用在了百姓身上。

卫辰走下马车,望着如山如海的人潮,仿佛汴京上元夜的灯市一般,不禁心头一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