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页

“圣上,臣这里有来自西南的几封奏报。”张康国行过礼后便呈上了几封奏疏,待到赵佶一份份展开来看之后,他便开口说道,“西南蛮夷和汉族杂居,历来都免不了发生争斗,而自伯章相公安抚西南,然后又换了赵正夫之后,先是严办了数十个中饱私囊的小吏,然后又将一些压榨西南夷的官员或降职或请旨他调,如今,西南的情形已经比当年有了很大的好转。就连泸州附近最是桀骜的几个部族也安分了不少,由此看来,伯章相公当初固然是打下了基础,安抚有功,赵正夫同样是功不可没。”

乍然听张康国说起赵挺之的功绩,赵佶不由又想起了其在朝时的情景。遥想当年赵挺之之所以外放,似乎和蔡京脱不开干系,想到这一点,他的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当初他为了蔡京主政而排除了那些障碍,如今看来,这擅权之忧终究不是小事。御史台和一干谏官之中,已经找不到几个不攀附宰执的正直之辈。长此以往,就算真的北定燕云西出灵州,安知不会有权臣误国的故事?

“你说的不错,赵正夫在西南将近三年,诸事处置得相当有条理。”

张康国闻言更是大受鼓舞,趁势便提起了好几个曾经被蔡京明里暗里贬出京城的官员,其中甚至包括邹浩。见赵佶的面上阴霾密布,他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也就把话头扯到了自己身上。

“圣上,臣自蒙圣上简拔拜尚书左丞以来,诸多处事皆与元长相公不合,而旁人往往以臣之晋升乃元长相公力荐为由,诋毁臣贵而忘本。然圣上简拔微臣,固然有相公举荐之力,究其根本却在于圣上信任。臣既入政事堂,便当尽心竭力为圣上分忧勤劳国事,又岂可为当初元长相公的举荐而废了国事?无奈他人不知体谅微臣苦衷,反而一意诋毁,长此以往,则有伤朝臣和睦,臣乞圣上允许臣辟位以待。”

“这是什么话?”赵佶听张康国说得诚恳,不由皱紧了眉头,“你乃是朕提拔,又有谁敢暗中诋毁?那都是小人妄言,不足为信,卿不必忧惧。”

张康国却顺势跪了下来,满面忧容地启奏道:“圣上,小人妄言臣自然不怕,但是,倘若元长相公使御史直击,则臣必定心中难安。如今西北正在用兵,诸多政令正在推行,朝中势必不能再起风波,伏乞圣上答应微臣的请求,放微臣外官,则朝中言论必消!”

“此事朕自有决断,卿无需不安!”赵佶脸色数变,最后霍地站了起来,掷地有声地道,“卿乃朕之臣子,朕绝不会因小人之言而贸然去之!”

第二十七章 君臣再复当年意

就在张康国面圣之后的次日,御史中丞石豫果然在朝堂奏对时弹劾张康国,言辞异常激烈。然而,在早有定计赵佶看来,无疑验证了张康国之前的话,毕竟,人尽皆知石豫属于蔡党,此时跳出来弹劾,无非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并非为国为民。

于是,赵佶当堂怒斥石豫,而后未久,又下诏黜知滁州。如此雷霆处置,顿时让原本准备继续弹劾张康国的蔡党中人勃然色变,就连蔡京本人也有措手不及的感觉。不过一月之内,先是长子见罪,而后又是御史中丞石豫去职,倘若再这样发展下去,恐怕他的相位都不会牢靠。在这种情况下,他愈发难以自安。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高俅不得不暗暗佩服张康国的反客为主。能够把御史中丞弹劾自己的不利局面彻底扭转,又敏锐地抓住了赵佶的猜忌心理,可以说,张康国审时度势的功夫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若是此人认为已经完全博得了天子官家的信任,那就错了。须知张康国进位至今并未有什么大政绩,若只是单单想靠权术得以再进一步,那只是痴心妄想。不过必须承认,张康国此次的反击绝妙非常,自己绝对可以利用。

想想也真是讽刺,西北战局瞬息万变,辽国和女真的战事同样是如火如荼,而自己这边的大后方却仍旧陷于党争中无法自拔。怪不得人道是有宋一代困于积弱,朝廷士大夫动不动就互相攻击,从政见之争到意气之争再到权力之争,根本就是对内斗乐此不疲,哪怕是靖康之变后也仍旧不思进取,难怪后世如此鄙薄。

摇头叹息之时,他颇感心中无奈,随即命家人前去温酒。几口温热的酒下肚,借着酒意,他突然想到了老辛的一阕名词,顿时意兴大发,信手展开一幅宣纸,用镇纸镇了四角,提笔蘸了浓墨便奋笔疾书了起来。须臾,一幅墨迹淋漓的字便一蹴而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