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页

丁忠连长长叹息了一声,将他扶了起来:“也不能全怪你,事情发生得突然,谁也想不到。现在事已至此,我等只有死守平壤。只希望联络汉军的兄弟,能够尽早回来。否则,只怕三千弟兄全部都得血洒平壤。”

当蒙古大军抵挡平壤的消息在起事军中传开的时候,这些起事士兵一片惊慌。他们没有想到蒙古人来得如此之快,现在外面有几万大军,城中只有三千人,连跑都没有地方跑。起事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在一瞬间被冲得一干二净,整个起事军中都笼罩在了一片悲观绝望的气氛之中。

那些本来起事意志就不坚定的人,更加开始在军中散布流言,鼓动士兵捉拿住丁忠连、谢庭南等人,救出王后,将他们交给蒙古人,或许能换取一条性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无退路的丁忠连果断将这些人抓了起来,又将所有的士兵召集起来,他看着这些畏惧害怕在脸上表露无疑的士兵,平静地说道:

“要说害怕,其实我最害怕,因为我的父母妻儿都在大都。就算我们能活下去,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可是我现在一点也不后悔,我丁忠连跟了蒙古人那么多年,立下了无数的功劳,也得到了很多的赏赐,但是唯有今天,我觉得心里面特别畅快,为什么?因为我丁忠连当了一辈子的汉奸,被别人戳了一辈子的脊梁骨,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在我的家乡,村子里的人已经把我的名字从族谱里划去了,再也不认我这个丁家无耻的后代,我就算死了也进不了祖坟!

现在好了,咱可以挺起胸膛堂堂正正的做人了,做回咱们自己真正的身份,汉人!人总免不了一死,可我总想着得有个体面的死法,是当一辈子鞑子的奴才死了光荣,还是轰轰烈烈地战死在这里光荣?不错,外面是有几万鞑子,可那又有什么?死就死吧,起码是和鞑子真刀真枪的拼命下死的,消息传回到咱们家乡,咱们脸上也有了几分光彩。将来下了地狱,见了阎罗王老爷,起码也能减轻一点咱们的罪过。过去咱们都是汉奸,现在咱们可以挺着胸膛告诉所有的人,咱们都爷们,都是堂堂正正的汉人!

丁忠连现在就在这里,如果谁想取下我的首级,交给鞑子邀功请赏,尽管来拿吧,我绝不皱一下眉头,所有的责任都让我一人来抗。来吧!”

他说完解下腰中的宝剑,“叮当”一声扔到了地上,接着闭起了眼睛,盘膝坐到了地上。

起事士兵死一般的沉寂,元帅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击在他们的心口。是啊,汉人,自己都是汉人。那些大汉帝国的壮士们,都在战场上和鞑子浴血拼杀,为了光复汉人的江山流血牺牲,自己就算能活下去,但却像条狗一般,又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家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谢庭南默默地走了过去,从地上拣起那把宝剑,将他放到了丁忠连的膝盖上,然后他什么也没有说,拿起了武器,向城楼的方向走去。很快,在他的身后,三千起事士兵汇成了一条长龙,跟在谢庭南的身后,默默地走着,走着……

……

和丁忠连所判断的一样,来到平壤城下的伯颜,一下就看出了这里的异常。城门紧紧闭着,城楼上站着的全是新附军士兵,人人面色紧张。不管蒙古人在城下如何喊话,他们却都只当没有听到一般。

伯颜很快感觉到城中出了大事,当他看到大量拿着武器的新附军士兵纷纷冲上城楼,将无数防御器械搬运上来的时候,他确定这些汉人士兵反叛了。这一判断让伯颜心里大惊,他带领的大军本来是去光烈城平叛,但没有想到光烈城还没有到,平壤城却也反了。

平壤乃是高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乃蒙古对于高丽统治的重中之重。一旦有失,则高丽震惊,只怕很快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伯颜毕竟久在军中,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要求部下严密封锁消息,不得把平壤之乱的消息向外泄露。接着,他又派出使者,进入平壤城与汉人起事士兵谈判,并负责刺探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等人的消息。

半天时间的等待,回来的使者带出的消息果然印证了伯颜的判断,新附军果然在汉万户丁忠连的带领下反了,现在高丽国王和王后等人全部都在他们手中。并且那些造反的士兵,拒绝了一切要求他们投降的建议,若不是丁忠连的竭力阻挡,再三告诫部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只怕伯颜的使者就死在了那些群情激愤的叛军士兵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