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8岁的时候,挤眼的症状都一直伴随着我,但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是什么毛病。8岁的时候,我被老师从孤儿院带走。那个时候我已经出现了清嗓的症状,但一直觉得可能是咽炎,又因为刚刚被老师领养,我在老师面前非常紧张,我拼命地压制自己频繁清嗓的症状,老师也没发现。

岩渊明那苦笑:后来才知道,从出现频繁挤眼,到后来的频繁清嗓,其实都是抽动症的表现。

但是我不懂,我以为是咽炎,吃了很多治疗咽炎的药物都没有作用。

再后来,我出现了更多症状,比如咧嘴,肩膀手臂抽动,腹部抽动,鼻子猛出气等等当我的肩膀手臂抽动完全无法控制的时候,我再傻也知道自己生病了。

岩渊明那抿唇,叹了口气:但是我根本不敢让老师知道。在老师面前,我拼命地忍着症状,忍得特别辛苦,我总会借口离开老师的视线几分钟,这样我就能好好地抽几下然后再忍一会儿,再抽一会儿我的症状开始变得更加严重。

终于,我的症状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岩渊明那苦笑:抽动的症状来的时候,整个人都会非常难受,抽一下就会觉得好受多了。但抽动症最让人无奈的就是,没法忍。你可以忍一分钟两分钟,但是忍了之后就是加倍的抽。且不可能长时间忍受。

治疗抽动症有一种行为疗法,就是让患者自己对抗抽动,但这个方法一点都不科学,患上抽动症的人才会知道,要忍着对抗抽动的症状有多痛苦。

岩渊明那说:就像是感冒一样,患者能忍着不流鼻涕吗?患者能忍着不咳嗽吗?不可能的。

不过也好在我的症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有生气,立刻就带我接受了治疗。

岩渊明那说道:我那个时候抽动已经很严重了,又因为刚从福利院去到老师家里,对一切都很陌生,心理压力特别大,抽动的症状就特别严重,而且所有症状一起来,挤眼挑眉咧嘴抖肩膀抽肚子我那个时候,抽得全身的肌肉都在疼。

最开始选择的也是西医治疗。

老师带我去见了医生,也见了心理医生给我做心理疏导。这是一种精神障碍,即便是到今天,医学界依旧无法准确说出病因,只能告诉患者的家长,要对患病儿童做好家庭护理,不要打骂,家庭成员不要争吵,要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舒适宽松的生活环境,不要让他感受到压力,因为这个病有压力的时候会加重,紧张、兴奋的时候会加重,运动过量的时候会加重,感冒的时候也会加重。

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心情上是很难放松的。实际上放松的确有用,但是抽动症患儿往往都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心思会比一般孩子要敏感得多,让他们放松根本做不到。

除了心理疏导和家庭护理之外,症状太严重就要吃药控制。吃的西药基本上就是控制多巴胺的,通俗来说就是压制神经,镇静类的,剂量从小到大,直到能压制神经为止。

岩渊明那道:这就是所谓的西药治的是症状。沈医生您应该很明白。

沈画点头。

岩渊明那道:这是在治疗症状,但不是在治病。这个病的症状就像是一个周期,会从轻到重,又从重到轻,然后再循环往复,所以当症状特别严重的时候,需要的药物剂量就会增加,可是精神类的药物吃多了之后,人会特别嗜睡,精神也会变得迟钝,人会变得呆滞。

且一旦停药,病情会反扑得更加严重。

沈画点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抽动症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有人认为是跟患儿的神经发育不全有关,大多数病人在青春期之后,神经发育完全了会自愈。但是少部分的病情会延续到成年。像你的所有症状都出现的,已经算是严重的了。

岩渊明那点头: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抽动症并不多见,甚至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名称,但是近些年,抽动症多发,甚至有超过20%的青少年患有抽动症。这个数据太可怕了。

沈画叹气。

是在,这个比例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也跟现代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关。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大,孩子在生活中家庭不和睦,学习上父母又经常打骂等等,都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长久下去的话,有一部分孩子就会得抽动症。

最开始的症状一般都是频繁挤眼和清嗓。

如果及时发现,及时调整的话,刚开始还是很好治疗的。但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着病治好了。一旦家庭护理不当,这病随时会复发,尤其是在青春期,更容易复发,复发之后就更难治疗了。